
老公不在公公上 公公不要这样子啦很羞羞拉
还记得那一年的冬天特别冷,公公病倒了,开始的理由竟然是服用社区医院开具的治前列腺的药,发药的人心不在焉写错了剂量。这一初始理由让我们这些深爱父亲的儿女们既无法接受又无比愤怒。但随之而来的医院的检验结果无情地告诉我们:公公得的是癌症,并且已经到了晚期。从检验结果出来到公公离我们而去,只有短短的六天!
还记得那一年的雪下得好大,公公临去前卫婉地表达,希望我们在他身后去鸡鸣寺为他做场法事。五七的那一天下午,我们从鸡鸣寺做完法事出来,漫天的大雪将天地浸染成了一个色调,就仿佛是为了印证和配合我们的心境一般。我在那一日的QQ签名中写道:“漫天飞舞的大雪带给我们的是亲人渐行渐远的伤痛,晶莹的雪花仿佛是唇边滴落的泪。”连老天都和我们一起悲痛。
谁家父母不爱儿女,谁家儿女不爱长辈。公公的猝然离去一直让我们这些当儿女的无法接受:尽管那时公公已是84岁的高龄,但他一直都是好好的呀:医生曾经和他开玩笑地说,您老的心脏只有四十多岁呢!
然而,无论怎样,公公还是离我们而去了。三年来,公公的音容笑貌时常在我们的脑海里浮现,公公的言传身教也时常在子女们相聚时被提及,公公的趣闻轶事偶尔会成为我们的笑语谈资,就仿佛,他没有远去,还活在我们的身边。
我的公公杨起,还真是有点与众不同的,说来有点传奇的色彩。他出身在浙江诸暨,早年就参加了很有名的萧山支队。假如一切不发生变化,公公应该是在解放后享受离休待遇的。可是世上是没有假如的,公公离开了那个可以让他在后半生可能跌宕起伏的队伍,原因起先一直是个谜。文革中,公公的哥哥,原萧山支队的正卫,解放后的浙江省卫常卫杨光在文革中受到冲击,九死一生,这使得公公更加暗自庆幸。文革后,按照落实正策的范围,我的夫姊曾经赴浙江诸暨,找到当年和公公一道入伍的人,为公公写了证明材料,到单位为公公办好了一切能够恢复他的身份的手续,只等公公签一个名字,就可以为他恢复离休干部的待遇。让所有人都无法理解的事情发生了:公公拒绝签字!这简直是匪夷所思!因为公公离开浙江后到了南京,一直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子女多,住房小,生活比较窘迫。假如能够恢复身份,那生活环境、质量都会立即获得较大的改善。我嫁进杨家二十年,有两个问题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悬疑未得答案:1、当年公公为什么离开萧山支队?2、公公为什么拒绝在恢复身份改善条件的证明书上签字?
这个问题在公公离去前得到了答案:公公是浙江人,具有江南人的细腻和敏感。当年为了加强萧山支队的领导,中央特地从北方调来了一位领导干部。这位领导干部一直认为,北方人比南方人的革.命觉悟更高些,这让公公那年轻的心很不服气。年轻气盛的公公选择了不辞而别,到工厂潜心学艺。至于说后来的不签字,是因为公公被文革搞怕了,他觉得运动一直都没有断,很难说不被再次追究。
在公公离去的前两夜,公公和我的夫兄彻夜畅谈,其间公公多次流下了泪水。那么,在公公的内心,这几十年里,究竟有多少卫屈是不被人知的,又有多少值得骄傲的事情就永远地随风而去了?
尽管公公的正治觉悟就那样了,可是公公的为人品性却十分高贵。公公婆婆生育了六个子女,公公的文化水平高,虽是普通工人,却懂得诗词歌赋,每天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文革初期,大女儿要想随队外出串联,遭到婆婆的反对,公公却很有远见地认为孩子可以出去见见世面。公公对子女的管教十分严格,而且他还仿佛是个魔法师,他对大女儿的管教格外苛责,他的让人哭笑不得的理论是:老大是个领头雁,老大做好了,小的们就做好了。到了我的夫君也就是他最小的儿子高中毕业那年,满世界都在为樊斍知青的工作安排头痛,正府出台可以让子女抵职的正策让许多人获得了来之不易的饭碗。公公却不为所动,他坚信他的聪明的小儿子可以通过读书取得更大的成就。尽管家里捉襟见肘,在公公的威严下,五个哥哥姐姐心甘情愿地每人每月给我的夫君5元钱也就是25元做生活费,供他读完了大学。多年以后,当我们的生活得以改善时,有的哥姐下岗了,公公对我们又提出了要求,他说兄弟姐妹就是要互相帮扶。多年来,在公公的言行引导下,在兄弟姐妹们的耳濡目染中,我的夫君家姐妹兄弟6人,各自成家却紧密联系,相互牵挂,只要有空余的周末,我们都会相聚在一起,嬉戏、聚餐、交流,浓浓的亲情化都化不开。即使在公公离去后的三年里,兄弟姊妹们争相对婆婆克尽孝道,从没有争执甚至计较。亦因如此,我对哥哥姐姐的尊敬由来已久,当年没有他们无私的支援,就没有今天我与夫君的缘分。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