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弟弟也相安无事,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打架,而且开始分担家务。家里有两个炉子,我俩每人负责一个,冬天的傍晚,放学后一进家门,便各自忙得不亦乐乎,掏煤灰、放引材、生火、收煤、填煤,直到炉子里的火苗熊熊燃烧起来,我们才有空互相取笑下对方的小黑脸儿。有时父母回来得晚,我们还会配合着,做一顿不怎么像样的晚餐。小我两岁的弟弟,看起来更像我的哥哥,也更多的肩负起了保护我的使命。高中时,每天下晚自习,弟弟总是站在大路口,等我回家,昏黄路灯下魁梧的身影,至今仍是心中安全感的象征。但那时我们交流并不多,都有自己的世界,都在忙着成长,似乎没有更多精力顾及对方。
那座大房子,承载了我初中和高中的六年时光,似乎发生了很多事情,却大多消散在农安城尘土飞扬的大风中。初中很长一段时间,总有一个大男生,个子不高,脸上长着青春痘,堵在我放学回家的路上,试图和我说话。每天放学路上都提心吊胆,一看到他,便远远地绕开,飞快地跑回家,却不敢告诉父母。除了这个烦恼,初中阶段还算平稳。
高中时,也许厌倦了家里的冷清,向往集体生活的热闹。于是有一天,趁着父母还没下班,便偷偷地把行李搬到学校宿舍,开始了住校生活。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情,脆弱的心灵无法承受过大的压力,高三时,终于陷入失眠的泥潭中无法自拔,不得不搬回家,回到父母身边,回到那座房子里。它见证了我生命中那段黑暗的日子,无眠的漫漫长夜,它默默地陪伴我,安抚我,在它的怀抱里,在爱的包围中,慢慢地,我找回了丢失已久的睡眠,和迷失已久的自我。之后,考上了离家几千里的大学,从此,告别了家乡、亲人,和那座房子。
离开它的二十余年间,它是我不敢轻易触碰的回忆,那座房子承载了太多的往事,和难忘的岁月,记得窗棂门楣的每一块油漆剥落,记得墙壁地面的每一处凹凸不平,记得每一寸空间的布置,记得每一件物品的摆放……那日,我站在它紧闭的大门前,却没有勇气敲门进去看看,因为我知道,就算进入了那座房子,也找不到曾经的家了。
时光如水般流逝,农安城会继续发展,那座房子会被拆迁,往事会淡忘,记忆会模糊。但是,心里总有那样一处所在,想起它,会有几分忧郁和哀愁,会知自己的来处与去处,会觉心安。
篇三:七龙珠里番布尔玛本子 龟仙人上布尔玛同人漫画 布尔玛本子彩色同人
故事也记不得是多少年了,总之是唐玄宗年间的事。
是夜,长安城一片月色轻胧,万户捣衣声和着一阵婴啼,城南王府喜得一女。
虽说母凭子贵,又何尝不是子凭母贵。也怪这位王女的生母郑氏,只不过是王府的歌姬,说白了,出身低贱,命不好。好在郑氏生得俊秀,女公子也清丽可人,母女甚得王爷喜爱。
可惜好景不长,刚盼到出头之日,王爷就薨了。
百姓常言,最是无情帝王家。
两个出身低贱,无依无靠的王府家眷无非是无名无分,被扫地出门。
自此,郑氏抱着尚在襁褓中的女儿流落街头,待细软用尽,兜兜转转回到坊间,重操旧业,这一待便是十六年。
年方二八的郑氏女,生得明艳动人,又经调教,在长安城可谓是当红歌妓。难怪坊间流传着:
郑氏有一女,芳名未可知,其貌闭月华,通文善歌舞,清歌压群妓,一舞动长安。
可怜天下父母心,郑氏可是个明事理之人,要求女儿只做“清倌人”,卖艺不卖身,惟愿女儿有朝一日以清白之身嫁与良人。
所谓,良人可遇不可求,可郑女却求得了一人。说来也是,古来书生最多情。
这位良人也乃一介书生,可不是普通书生,写过不少诗,感怀战争、人间疾苦,诗篇还颇有名气,算是一位诗人,写惯了磅礴大气的边塞之事,小情小爱也就不值一提了。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小娘子看过书生的诗文,顿生仰慕之情。应是她自小身世坎坷,吃过不少苦头,自然对书生字里行间传达之情感慨颇多。于是她四处打听书生消息,二人最终得以相见。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