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来自宇宙的新发现源源不断,引发一股天文热潮。就在“新视野号”为我们呈现一个“手捧爱心,表情萌萌哒”冰封世界后仅仅10天,美国宇航局又宣布发现一颗酷似地球的系外行星,一时间“第二个地球”几乎抢了全世界媒体的头条,大街小巷茶余饭后话题也从“宜居”谈到了“移居”……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
真的是“第二个地球”吗?
这个故事的主角叫“开普勒452”(Kepler-452b),是一颗太阳系外行星,位于天鹅座,距离地球约1400光年。这颗行星的直径比地球大60%,距离它的“太阳”比日地距离远5%,位于适合液态水存在的“宜居带”中,公转一周385天,这些特征都和地球极为相似!美国宇航局把它称为“超级类地行星”(super-Earth-sizeplanet)。然而细心的爱好者发现,其实在去年就发现了一颗更接近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Kepler-186f”,它只比地球大不到10%,也在所谓“宜居带”中,公转周期为130天。再往前,有一颗叫“Kepler-62f”的系外行星比地球大40%,在一条公转周期为267天的轨道上绕着其母星运动。既然如此,这次公布的新发现“Kepler-452b”到底特殊在哪里呢?
图1Kepler-452b想象图,直径比地球大60%,其母星Kepler-452比太阳大10%
其实在这个故事中,真正的关键人物是那颗行星的“太阳”,一颗叫做“开普勒452”(Kepler-452)的恒星。它比太阳大10%,亮20%,目前年龄是60亿年,比太阳年长10亿岁,关键是这颗恒星与太阳一样,都属于G2型恒星,也就是黄矮星,拥有和太阳相似的温度、相似的生命周期、相似的活动状态。把它称为“第二个恒星”毫不为过。上文提到的另两个“超级地球”,虽然大小更接近地球,但是它们的母星都是温度更低,呈现橙红色的M型恒星红矮星。
图2一个“类地行星”拥有一颗和太阳相同类型的恒星,这个发现尚属首次
恒星质量越大寿命越短。太阳的寿命大约有100亿年,而一颗5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寿命只有1亿年。行星根本就等不到进化出高级生命,恒星便摧毁了。而小质量的恒星虽然可以有几百上千亿年寿命,但是它们温度偏低,而且脾气不好,时不时来个剧烈的喷发,释放大量紫外线。行星上的生命得隔三差五地接受一次紫外线消毒,谁受得了啊!因此,我们目前能想象到的真正适合生命繁衍的行星必须像地球那样有着合适的大小、合适的质量、与恒星保持合适的距离。恒星本身大小也要合适——事实上,我们现在只有地球这一个例子。那么这次“Kepler-452+Kepler-452b”的组合就和“太阳+地球”真的非常像,简直就是“神复制”了!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与日地系最为相似的系统,所以这才是本次新发现的意义所在。
如何发现遥远的“第二地球”?
众所周知,太阳系有八大行星,那么其它恒星也应该拥有自己的行星系统。但由于恒星距离我们太过遥远,行星本身又不发光,常常被恒星光芒掩盖,所以探测难度极大,长期以来仅仅是一个合理的科学猜想。直到1989年,首颗系外行星被确认发现,那是一颗质量为木星11倍的行星,编号HD114762b。1992年,人类首次确认发现质量与地球相近的行星。
图320年前“开普勒”发现的第一颗系外行星飞马座51b(51PEGb)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