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史资料记载,抗战前每斤阿胶售价24元,而当时的面粉才六七元一袋。到了1934年,宏济堂产品销量已是北京的三分之二,成为乐家的重要财源。
5百年信誉当时济南的纬一路往西、大观园、经七路、经四路上分布着万生堂、永安堂、济生堂等上百家中药店,各家竞争异常激烈,但宏济堂却是济南当时规模最大、最有名的商号,这与宏济堂始终坚持的正气密不可分。
据介绍,当年凡是在宏济堂工作的店员,均要熟背《药性赋》、《大医精诚》、《黄帝内经》等,以提高技艺、修养品行,强调不仅要学做买卖养家,还要学做人、学仁术。宏济堂有著名的“五不要”:不孝敬父母者不要,不忠实朋友者不要,对人无礼者不要,不讲信誉者不要,不讲仁义者不要。因此,在宏济堂做事的店员和学徒都是品德、技艺双高,宏济堂的名医辈出。
在宏济堂堂厅上曾悬挂着“但愿天下人无病,哪怕架上药蒙尘”的匾牌。主柜之上,一年四季悬挂着5把颜色不同的锡壶,喻义“悬壶济世”,壶中是宏济堂配制的时令药,根据一年四季流行病不同,专为穷苦百姓准备的成药。每个用药者可以根据经济情况随意向无人看管的钱柜中投钱,无钱者可以免费取药。
“七七”事变后,乐镜宇率宏济堂积极响应济南实业界的号召,抵制日货,号召济南药业界拒卖日药。宏济堂还积极为抗日根据地筹集药品,支援八路军的敌后抗日活动。据济南药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宣教部长亓咏介绍,现今的药业集团办公所在地曾是“大成药行”,是抗日战争期间乐镜宇先生出资、以赵玉符的名义开办的一家药店,它成为迷惑敌人、专门为临沂地区的抗日组织输送药品的中转站。
6坎坷人生济南解放时,乐镜宇已年逾古稀,回北京常住。20世纪50年代初,乐镜宇的孙子乐芝田成了宏济堂的接班人。1955年,宏济堂公私合营为宏济堂药厂,1960年又与永昌药厂、济南阿胶厂等合并为济南公私合营宏济堂制药厂。60年代中期,宏济堂制药厂已有职工400人,产值达到400多万元,成为当时济南唯一的中药厂。
此后,宏济堂又几经改名。1966年9月,宏济堂制药厂改名为济南人民制药厂,1980年4月改名为山东济南中药厂。1995年,宏济堂被国内贸易部评为中华老字号。1999年3月改制为济南神方中药有限责任公司,成为一家国有控股公司。2002年10月,宏济堂纳入山东力诺集团。
泉城路上的宏济堂总店,原是三进院落,两座二层楼,前店后坊,工商一体。店前东西两照壁瓷砖上有金字隶书阿胶广告。门面效仿北京大栅栏同仁堂老店形式,厅堂高大,上部周边以各种名贵中药材为题材的镂空木雕。高大黑漆实木柜台搬家时40多人都抬不动。1996年宏济堂总店被拆迁。无论从历史、建筑艺术、文化遗产等方面来看,宏济堂总店的拆迁都是无法弥补的损失,都是对城市历史的严重亵渎。
位于经二纬一路的二分店,公司合营后改成了宏伟药店,但柜台、药门橱、坐堂医生用的桌椅,乃至药方镇纸、药臼、算盘之类,还都是宏济堂的传家宝。但1994年一场火灾让二分店面目全非。
刚刚结束平移工作的宏济堂西号,也是第一分店,是硕果仅存的完整保留原貌的宏济堂店面了。这座老店沿街的一楼为营业大厅,二楼是储存药材的仓库,后院有后楼,是当时制药的地方。整座建筑气势宏伟、古色古香,能够在轰轰烈烈的城建进程中保留实在是一件幸事。
7秉承祖训乐镜宇在继承传统中药的同时,还大胆创新,另辟蹊径,这为他带来了巨大的财富。1909年,乐镜宇在济南西关东流水街开办宏济堂阿胶厂即是其中一例。原来的阿胶内不加药料,系纯皮胶,但乐镜宇加入当归等滋补性药料及陈皮、甘草等调味药料,还加入贵重药材,如参茸胶加入人参、鹿茸等名贵药材,龟板胶用河龟板,鳖甲胶则用河鳖之甲等,熬制时间为九天九夜(原来阿胶熬制时间一般为三昼夜),故称为九天贡胶。
岁月沧桑,时光流逝,泉水依旧,物异人非。如今,90余年的时光飞逝而过,东流水街变成了五龙潭公园,芳草绿树、修竹奇石,成为人们的休闲娱乐之地。16岁进厂、曾在宏济堂工作的70岁老人赵振兴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宏济堂阿胶厂大部分都集中在东流水这一带,当时泉水与地面相平,清澈见底、甘甜如饴。阿胶厂规模很大,分为前后院,前院一溜是西屋,东边是一个大厂房,大厂房的北边就是护城河,护城河当时水很深也很清,阿胶厂就利用这个水来熬阿胶、泡驴皮。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