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次中有54万来自非洲国家,其中往返和多次入境都重复计算在其中。不过,日本《产经新闻》估计仅非法滞留广州的非洲人超30万,但未得到人方的印证。)
2006年毕业前夕,我曾经实习的单位,一位老记者想做一个广州黑人群体的调查报道,希望我帮忙做翻译以及摄影。当时,这位老记者是一位临近退休的正处级别主任,其认真严谨的新闻态度让我折服。
也就在那段时间,他带着我跑遍了广州黑人聚集的地区:小北路、淘金路、光塔路、登峰街道宝汉社区、先贤古墓,以及他们常去的菜市场、幼儿园、家正中心。
那时,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体,物美价廉的“made in china”产品遍布全世界。越来越多的非洲人来到广州“淘金”,从服装到家电、甚至将摩托车销往本国。据说当时一个打火机发回非洲国家,都可以有十倍的利润。
位于小北的天秀大厦是最热闹的商贸交易地点,许多非洲人都能操着简单的粤语或普通话交流,实在没法语言沟通的,就用手势加计算器。
除了商机,广州包容的文化也是非洲人聚集于此的原因。幼儿园里他们的孩子和中国孩子一起上学,他们之中的伊斯兰教徒也能在这里找到礼拜场所。
当然,并不是所有在广州的非洲黑人都是正当的经商人。记得当时的采访,有很多人会强烈抵触相机,流露出狐疑慌张的眼神,才知道这些人要么签证过期,要么已经将签证撕毁。在他们眼中,这里就是天堂,不愿再回去。这类人,要么为家乡老板工作,要么在小北一带贩卖家乡的CD音乐或售卖自制的非洲食物,也有的无所事事终日在街上游荡。
那次的采访最后以一场的足球赛告终。在小北一带的几内亚籍非洲人组了一支足球队,我自认踢球水平还算可以,但在非洲人强悍的身体以及极高的体育天赋面前,我得承认我已经找不到踢球的乐趣了。
现在,在从宝汉社区通往小北的天桥上,仍可以看到一对40多岁的夫妇,他们的工作就是给过往的非洲人拍照,背景是繁华的环市路,立刻打印取相,十元一张。即使如今手机自带的摄影功能很强大,还是有很多非洲人愿意帮衬他们,带一张纸质的留念相片回国。几年下来,这对夫妇估计给上万名非洲人拍过照片。
而最近这一年,他们明显感觉到宝汉社区以及小北路一带的非洲籍人士少了很多。随着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期,成本上涨、通货膨胀,中国商品在价格上不再拥有绝对优势,一些非洲黑人已经离开广州回国或者去东南亚发展。 3/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