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万象

当外科医生遇上内科医生 现代耽美外科医生受苦

时间:2017-05-03 15:06:44  

  每天都有生命在眼前消失

  这次体验也让记者深深体会到了做医生的无奈。“没号了”、“没病床了”这些话在患者听来无非是冷冰冰的拒绝,但在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梅雪眼里却满是无奈。由于病人太多,不管是抢救室、观察室,还是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所有的病床都已满员。记者看到她一边电话“催”内分泌科、心内科等科室,一边动员病情稳定的病人转入观察室、其他科室或出院。“我们不怕病人多、病情重,最怕就是这里转不起来。急诊室应该是随来随走的,抢救室一旦积压了病人,肯定影响后面病人的抢救!”梅雪告诉记者,这只能靠跟各科室积极沟通、找院办协调、每天磨破嘴皮子跟患者交流等办法来解决。

  “经抢救无效后死亡”这八个字在以前只是一个简单的陈述句,而8月25日,记者却在朝阳医院抢救室见证了这一过程。早上9:57分,正在挨个查看病人的梅雪听到患者的呼唤,大叫一声:“快,呼吸机!!!”然而,抢救6分钟后,早已亮起红灯的生命指征已经成了一条笔直的横线,家属撕心裂肺的痛哭在嘈杂的抢救室直击心底。记者眼睁睁地看着一条生命在短短6分钟内从眼前消失,感受到的是残忍、无奈和心痛,而大夫们每天都要面对生死离别,心理能否承受呢?

  早就听说做精神科医生风险很高,北京回龙观医院李京陆副主任医师的经历仍让体验者们揪心。2003年,一个患者在就诊时突然发病,手里挥舞着一把尖刀,逢人就扎,李大夫从后面一把抱住了他,没想到患者回身一刀扎中了他的右眼,导致右眼完全失明。记者走进李京陆医生的诊室时,他正在给患者看病,由于视力不好,没看到患者丢下的就诊卡,被患者很不客气地吆喝着:“把我的卡还给我。”他把卡默默地递给患者,低着头,不太愿意让别人看见他的眼睛。

  很多患者总觉得医生冷漠、不耐烦。但记者在体验时看到,友谊医院有位大夫在刚上班时还是满面春风,但快到晚上下班时,他已经没力气微笑了,面部的表情早成了“机械运动”。也难怪,身处菜市场一样嘈杂的门诊大楼,一天下来,记者的心态都很难保持平静,更别说身体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转的大夫们了。记者还发现,有的患者在门口等了很长时间,进了医生办公室,就没完没了地问车轱辘话,大夫跟他讲,也不认真听,总按照自己思路问,医生只能耐着性子解释。等到下一个患者进来了,还得将前面的话重复一遍。一天内,同样的话可能要重复几十甚至上百遍。对此,钟南山院士曾说:“当医生态度不够好时,不能只简单地从医德考虑问题,还要考虑他们受环境因素困扰、心理障碍、体质下降等因素影响。假如患者了解了这些,也许就不会总是抱怨和指责医生了。”

  累出一身病

  由于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医生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巨大,患各种疾病的概率都很高。《生命时报》进行的一项“中国医生生存状况调查”显示,3%的医生称同事中有患癌病例;37%的人有同事猝死,仅16%的医生能坚持体检。

  当记者8月20日走进北京佑安医院肿瘤肝胆介入中心的工作区时,看到进入操作室的医生身上必须全副武装一套“防辐射铅衣”。“每套铅衣的重量都在20斤以上,每天的手术有10台左右,一台手术少则40分钟,多则两三个小时,医生都必须在这样的‘重负’下进行工作。”经过许可后,记者和几位体验者一同到“备装室”体验了一下这身行头。铅衣分为帽子、护颈、上衣、下摆等几部分,记者伸手一拿,竟然没提起来,艰难地穿上,举步维艰地走到手术台后,刚站立了十多分钟,便开始觉得脖子酸、腰疼。该科郑加生主任介绍说,人与体能够承受的放射线是有限的,可以说,“吃”得射线越多,离死亡越近。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问活动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人活动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作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组织工作半年培训会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