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这个作案者分析了7个特征,年龄应该是40岁左右,无业或者是自由职业者,白天在家,夜间偶尔有单独居住的条件。这都是他能够作案的条件。他性格上有强迫行为倾向,古板、固执,他应该有婚姻,有家。他的动机特征,是针对女性,对女性有仇恨心理。大概就是这些,这就是犯罪心理画像。
当时专案组已经把这个地区每一家都走访摸查过,我让他们按照这些特征,把沾边儿的,哪怕是沾一条边儿的都列出来。最后警方列出来了20个人。
其中就有杨某某,他老婆偶尔会上夜班,不回家,他是自由职业,安防盗窗的,白天都在家,他在碎尸案受害人下班回家的路上。
这20个人我排出来3个重点,杨某某排在第1位。我们大学派了测谎专家去,对这20个人挨个测,测谎团队在不知道我的分析的情况下,也把杨某某排在了有嫌疑的第一位。
当地警方就开始对他使用刑侦手段了,截到他的一个电话,根据线索,找到了他藏着的一包东西,很幸运,里面都是他所有没扔的刀,有受害人血迹的刀。
这个案件就是在完全没有任何证据线索的情况下,用犯罪心理画像的技术,找出范围,找到作案者。白银案很久没有破,主要就是范围错了。
阳泉案与白银案相同,都是变态案件,但也有明显不同,一个是满足,一个是压抑。
我去问杨某某动机是什么,他说是因为无聊,我又问他,为什么只扎女的,从来没有扎过一个男的?他的作案动机让我感到疑惑,他自己给出的理由也根本不能成立。
在跟他谈过之后,我对他有了一个心理学上的判断,他对欲望有着极端的压抑。我把我的判断告诉他之后,给他举了个例子,假如他和一群人在一条小船上,漂在海里,其中有个女的,他憋着尿,即使所有人都转过去,他也会尿不出来,憋到最后,他的选择是把这个女的杀了。
他思考了一天,在墙上写了一行字:禁欲是魔鬼。
犯罪者心理上的漏洞,遇到特定刺激的时候,就会突如其来地爆发出来,造成一个让人无法承受的结果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为什么会有人做出这样的犯罪行为呢?他们的动机普通人都无法理解。
李玫瑾:这个问题非常复杂,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主要是生活方式和遗传,有的是遗传加环境,有的是因为受到了刺激,每个案件的作案者,具体的原因都是不一样的。
犯罪心理学的思维方式,和刑侦手法是不一样的,作为一种辅助手段,犯罪心理学能够补充传统刑侦手段中没有触及的部分,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是犯罪者,关键词有三个。
第一个是人,第二个是行为,第三个是心理要素。人是一个主体,人做出行为,而行为的背后是心理要素。什么是心理要素呢,比如你觉得你了解一个人,就是说,你通过他平时的行为,认为你了解他的喜好、能力了,这个喜好和能力就是心理要素。
如果你看到一个人做了一些事,你觉得不像他做的,但就是他做的,你就会奇怪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行为,这只能说明你了解的只是他的一部分行为,不了解他犯罪的行为。就像白银案的嫌疑人,很多认识他的人都觉得无法想象。
白银案的这个人我没有见到,所以不能分析。有些案子比较简单,比如侵财案,比如仇杀,这些都是常态心理的案件,没有见到也能分析。
但像白银案这种案子,属于变态心理的犯罪案件,非常复杂,有时候甚至看起来是相似的行为,背后的心理要素完全不一样。
比如大连的射钉枪杀人案,那个作案者的动机就是侵财,第一个受害者是个女性,被发现的时候衣服被脱得一干二净,整个人被放在湖水里,洗得干干净净的,但是没有性侵害迹象。当时警方就问我,这个行为这么变态到底是什么意思,我说我也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
后来我见到这个作案者,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他有一次在广场的电子大屏幕上看到,现在有个技术叫全方位指纹鉴别,这是个刑侦科技的新发明。所以他当时作案的时候就觉得,不能留下指纹,就把受害者的衣服都带走了,把她的身体也洗干净,这样就找不到指纹了。
这种行为,要是不问作案人,根本就不会明白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很多案件,我都是可以分析人,可以分析他的行为,分析心理要素也可以,但具体的动机,除非见到了人,跟他聊过,否则是猜不出来的。 6/9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