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种说法其实差距挺大,最高的四千万,最少的数百万,这主要是由于事前没有这个人员申报财富制度,所以对人员有多少财富大家也只能靠猜。不过李鸿章在合肥,上海,扬州,南京,安庆等地都有不少的房产,在加上金银票据等动产和一些股份,所以李鸿章的遗产弹性空间很大,从一千万乃至数千万皆有可以。不过,李鸿章家产富厚逾常,至少有一千万之数,在晚清名臣曾胡左李当中名列第一,这一点应该毫无疑义。
李鸿章死后,这个庞大的家族也承袭了下去,李鸿章的财富大部分分给了3个儿子,而李鸿章的祖先也算争气,出了很多名人,还出现了三位亿万富翁。这三位亿万富翁区分叫李家昶、李家景和李家曙。他们都是李鸿章幼弟李昭庆的第四代孙子。这三集团都是在年轻的时分在海外打拼,仰仗勤劳和智慧积聚了大批的财富,不过这三集团暂时居住在海外,且深居简出,颇为奥妙,被称为李家的“三艘航空母舰”。
2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人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正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军功显赫,历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终于在1870年继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筹办洋务,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地方重臣。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拳,统领一方,有人甚至称其“坐镇北洋,遥执朝正”。
面对清廷内部封建顽固派的重重阻挠,李鸿章曾雄辩地提出“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他认为在追求自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也就是在列强环伺,外侮日甚的环境中,尽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为中国的洋务——自强建设赢得尽可能多的和平时间。为此,他一生以外交能手自负,处理过许多重大的对外交涉。
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代表大清国与11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份文件上,李鸿章将“李鸿章”三个字签成了“肃”字的模样,这三个字挤在一起,即虚弱无力,又辛酸悲苦。很明显,李鸿章在此时想的是以自己在朝廷受封的身份“肃毅伯”来落下这个耻辱的款。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大口大口地吐血。医生诊断为:胃血管破裂。
1901年11月7日,这位大清重臣已处在油尽灯枯之际,他“久经患难,今当垂暮,复遭此变,忧郁成疾,已乖常度”。站在他床头逼迫他签字的俄国公使走了之后,身边的人大哭:“还有话要对中堂说,不能就这么走了!”李鸿章的眼睛又睁开了,身边的人对他说:“俄国人说了,中堂走了以后,绝不与中国为难!还有,两宫不久就能抵京了!”李鸿章两目炯炯不瞑,张着口似乎想说什么。身边的人再说:“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李鸿章“目乃瞑”,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享年78岁。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