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见《好太王碑》碑片,是在大连图书馆。
那是一次馆藏碑帖拓片展。直通二楼6米多高的好太王碑拓片就悬挂在大厅里,一入门扑面而来,不觉为之一震。这气势,摄人心魄,如此巨大的碑刻在中国古代恐怕实不多见。
这种拓片质量很好,也很完整。属于馆藏珍品。趁展出的机会,去现场欣赏了两三次,每次站在拓片面前,都感觉十分震撼。
东晋时,高句丽王朝偏居东北地区,文化与中原汉文化一脉相承,但这件出自少数民族之手的《好太王碑》显现的出来的古朴、豪放、简单的风格,还是有些让人有点迷惑不解。隶楷之间的字体,很多字已经写得十分超前和现代,其书写水准一点不逊于中原。集安现属通化所辖,古时高句丽在书法上如此“通化”,让人始料不及。
好太王碑一方面字形向楷书进化,一方面笔法延续着篆隶书的古法。
结字求简,线条有篆籀气。这种方整纯厚、简单古拙、雄浑豪放、以及浓烈的趣味性,一直为当代书家所迷恋。
其实书法在字体演变过程中,过渡阶段最迷人。因为它的不完美,让学习者有了广阔的想象力和个人发挥空间。而秦小篆、汉八分和唐楷,由于过于成熟和完善,反而很难写出新意。
好太王碑就是这样的一块在当代书坛依然广受追捧的隶书名碑。
好太王碑的书法特点:夸张对比明显,经常改变结构,已经出现草法介入,整体显得结体方线条圆。举倒说明如下:
驾、命、资。这三个字的结构对比就十分夸张。
感觉像小孩子写的娃娃字,一反常规,拙趣十足。
满、聆。这两个字的结构,结构改变。
重新组合之后,既融为一体,又充满神秘感。
道、开。这两个字已经出现草化。
“道”的走之,“开”的门字,两笔即成。
简单的结构,为草书的起跑创造出无限可能。
以“开”字为例。
草书从隶书中来,好太王碑中的这个“开”字与后来的草书,是如此连带进化的,可谓一目了然。
《好太王碑》为什么会形成如此鲜明的风格特点?
要知道,同一时代的东晋时代,王羲之已经把楷书、行书和草书都推上了一个高峰。手札尺牍的行草书,在南方已经是流行书风。为何东北的高句丽写碑时依然是隶楷之间的过时状态?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