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黄埔新港港区全通秀丽码头迎来了一批迟迟归家的“故人”——清中期“泰兴号”沉船事件中散失海外的12万件德化青花瓷。这批古瓷器自1822年从厦门港起航,漂泊了196年,终于回归华夏。这一象征中国海丝文化的国宝顺利运抵黄埔港,并于12月13日举行了珍宝回归开启仪式。
大量珍贵瓷器沉寂海底
“泰兴号”商船长约60米,宽约10米,重1000多吨,1822年(道光二年)1月从厦门港出发,目的地为古称爪哇的印尼。由于海上大风偏离航线,“泰兴号”于1822年2月7日不幸触礁沉没,1800余人遇难,主要是中国乘客,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难之一。
“泰兴号”古瓷器。光明日报记者 吴春燕摄/光明图片
据记载,“泰兴号”上一共有超过100个小隔间,用于给船上的富商储存货物,包括由居住在南洋的中国、日本、英国、瑞典和法国富商订购的大量瓷器。而在瓷器内和瓷器间的多余空间,也填满了各种茶叶。这些瓷器大都是18世纪和19世纪初福建德化生产的专供出口的青花瓷,以青花盘、碗、杯、碟、罐、盖碗等日用瓷居多。典型的德化青花瓷有灵芝纹青花盘碗碟,“晨兴半名香”青花盘,梅雀图青花盖碗,兰、竹、菊青花盘,青花小汤匙,菊花纹青花盘,寿字纹印青花碗,圈点纹青花小碗等,从纹饰上看极富民族气息的生活图案比比皆是。
1999年5月,澳大利亚一家海洋公司在南中国海附近把“泰兴号”打捞出水,获取了20多万件中国清代瓷器,并散落在海外收藏家手中。经过多次国际交易,中国企业家泮庐集团董事长郑长来从英国联邦贵金属公司一次性买断12万件“泰兴号”清代德化青花瓷。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