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晚年的惨,主要来自于身体上的疾病,而不是生活或其他。
朱自清一介文士,却有一身硬骨头,有节气,有骨气。
朱自清的父亲给他起名“自华”,取义于“腹有诗书气自华”。
朱自清自幼饱读诗书,才华横溢,1916年中学毕业便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可谓少年得意,事业一帆风顺。
1917年,他在报考北京大学时,借典于《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改名“自清”,用以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
朱自清最为后世歌颂的事,就是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这个美国的救济粮是怎么回事呢?
那是在1948年6月,法币贬值严重,高校的知识分子,可以凭配给证低价购买美国援助的面粉。
但是,朱自清、金岳霖、张奚若、吴晗等北平各大学教授为了抗议国民正府任用前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为军事顾问,联名发表宣言,抗议美国扶植日本,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
据朱自清的儿子朱乔森回忆,朱自清是当时薪水最高的教授之一,吃穿方面是可以维持下去的。但是,由于拒绝购买每月的两袋美援平价面粉,就相当于全家的收入每月要减少五分之二。
所以说,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是需要勇气和骨气的。
朱自清、金岳霖、张奚若、吴晗等人所举,可谓铁骨铮铮。
朱自清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彰显民族的尊严和气节。
但朱自清并不是因为拒领美援面粉饿死的。
朱自清离世最后那段时光的日记里,没有挨饿的字眼,反倒出现“吃得太饱”、“晚食过多”、“饮牛乳多,甚痛苦”、“贪食,需当心”的自我警告。
可见,朱自清晚年的悲惨,是胃病引发的。
朱自清是有名的贪吃鬼。
年轻时,他本人也常常以“小食神”自许。
1924年,他在宁波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教书。那时的日记里,频飘旜现品尝美食的记录,活色生香,让人大快朵颐。
透过文字,我们可以透过日记上的文字看他如何去名店买开花馒头,如何品尝蛋糕和小面包;甚至夜里零点还可以大吃特吃加了糖的绿豆稀饭;冒着雨,到吴江冷家吃饭,吃以洋菜糜和杏仁露凝成的杏仁豆腐,还有咸蛋、绿笋、菜烘和鲫鱼……
就因为贪吃、贪食、暴食,朱自清的胃出问题了。
诸如“肠胃殊不适”、“肠胃仍不佳”、“肠胃仍劣”的句子开始出现在日记里了,并且越来越频繁。
但对于美食,朱自清还是毫无抵抗力。
他热爱甜食,来者不拒。
他喜吃肥鸭子,爱吃牛肉锅……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严重胃溃疡导致胃穿孔,在北大医院去世,享年50岁。
朱自清的一生,其实都过的挺悲催,似乎很少有快乐的时候。他少年时起就对佛学兴趣很浓,“到北平来上学入了哲学系,还是喜欢找佛书看”,不是没有缘故的。
在身边人的回忆中,他的性格,向来就是比较阴郁的。我过去看他文集,总觉得他患有抑郁症。你看他的那些文章,什么《儿女》、《给亡妇》、《背影》、《父母的责任》、《荷塘月色》等等,文笔很旖旎,可笔调确是很压抑的,犹如富川山居图上,四处乌云密布潜藏。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