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万象

家族祠堂女人可以进吗 为什么南方人注重宗族祠堂

时间:2020-05-19 14:19:35  

  祠堂和宗族对于很多南方人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在北方地区则非常少见。对于新一代的年轻人来说,估计没见过祠堂,有的家族甚至连家谱都没有。为什么祠堂在南方比较常见,但是在北方地区几乎看不到呢?今天,我们就聊一聊这个话题。

  首先,我们看一下什么是宗族祠堂。

  祠堂就是祭祀列祖列宗的地方,如果有族人作奸犯科,族长可以在祠堂里,当着祖宗牌位和族人们的面进行处罚。在电视剧《白鹿原》中,也出现了祠堂,而是还有祠堂专用的唱词:“一炷香,叩首拜,列祖列宗请回来。二炷香,朝上拜,子孙万代万福海。三炷香,用心拜,风调雨顺人安泰。”祠堂文化最早出现于汉朝,当时,儒家文化已经占据了绝对的领导地位。祠堂和宗族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强调了家族、家庭的观念。《汉书》中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祭礼不绝”由此可见,在汉朝时期,祠堂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但是在那个年代,普通百姓是不准建立祠堂或者宗庙的。只有贵族、人员、地方豪强和士大夫们才能建立祠堂或者宗庙,南宋文人陆游临死前写道:“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由此可见,陆游家有属于自己的祠堂,毕竟陆游属于中级人员。其实祠堂的大小和能否建立,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北方地区经理了一系列的战争,整个家族可能会支离破碎,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出现祠堂。民间祠堂出现于明朝中期,嘉靖皇帝在位时期,颁布了“许民间皆联宗立庙”的命令。其实,我们可以看一下当时的实际情况。在南方地区由于没有遭受什么战火洗礼,大家族比较常见,甚至出现了几万人的大宗族、大村镇。

  但是在北方地区,由于从金国末期以来,长期的战争破坏。

  整个北方地区的人口稀少,河南、河北、陕西等很多省份的百姓,都是从山西或者其他地区移民过来的。家族体系本身已经遭到了破坏,即使出现了家族体系,也基本上是上千人的小体系,与南方宗族的差别很大。但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在明清时期,北方的很多村庄也都建立了祠堂。祠堂里供奉着列祖列宗,如果有族人考中科举或者遗孀获得了贞洁烈女的称号。族人们都会在祠堂里祭祀祖宗,并且把获得的荣耀制作成牌匾。每个宗族都有自己的族长,如果是比较大的宗族,甚至拥有专门负责核算财务和执法的家老。

  宗族拥有多少耕地、多少房屋,每年收入多少粮食等等信息,会有专门的人进行记录。

  有族人作奸犯科,会在祠堂里接受长辈们的处罚。如果罪行重大,族人会把犯罪的族人扭送人府,并且在族谱中删去这个族人的名字。即使这个族人被朝廷斩首,也不能埋进宗族的祖坟。在明清时期,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族长本位制。族长有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担任,一般都拥有一定的财力和能力。宗族中的学子考中科举以后,即使成为了总督、巡抚级别的封疆大吏,在族长面前,仍是一个小辈。自己功成名就以后,人员会出资修缮宗族祠堂。有的时候,族长会直接开口要,人员还不能不给。

  截止清朝统治的后期,北方地区的祠堂还是比较多的。

  其实,祠堂并不都非常奢华。普通村庄的祠堂和百姓的房屋差不多,可能会大一些,但根本没有影视剧中那么夸张。只有那种拥有上万人的大宗族,而且族中有人在外为人,才会建设比较宽大、奢华的祠堂。从清朝统治的后期开始,北方地区遭遇了一系列的天灾人祸。首先是旱灾和蝗灾,黄河又多次泛滥、改道,造成农业收入严重下降。进入近现代时期,北方各地的土匪非常猖獗,军阀混战严重。北方地区的百姓们都忙于奔命,根本没有能力再照顾祖宗,毕竟需要以活人为主。随着村庄的荒废和族人的离散,北方地区的祠堂逐步减少。除了极少一些地区以外,在北方几乎看不到祠堂的影子。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问活动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人活动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作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组织工作半年培训会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