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修正他们的认知以及三观,所以心理干预预期性不良
他们内心遵循的人生观价值观,跟世界观完全跟普世价值是相背离的,为了捍卫这些观念会与与社会法律伦理道德发生冲突,好胜心很强。因为内心的情感在现实社会得不到释放,部分的人格障碍患者有喜欢饲养冷血动物的爱好。比如毒蛇,蝎子通过投食过程中获得心理上某种程度的快感。
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是处处受挫,因为他的那一套没有人会为之买单,因此他们也会产生诸如抑郁症之类的心理问题。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有一部分都是以抑郁症或者失眠的困扰前来寻求帮助。但在咨询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他认知方面的偏差。
比如有个来访者,他之前因为受过情感上的挫折,在咨询的过程中,他不断反复的强调:女人都不是好东西。当你试图帮助他修复这个错误认知的时候,他会连同你一块否定掉,所以人格障碍在心理干预的过程中,实际上效果并不明显,因为他不可能跟你共情。
跟人格障碍患者相处的几个原则以及相关建议
如果对方是你的亲人,伤害会更加的明显,当你跟他讲道理的时候,他会罔顾事实,如果你比他强大,他会把这些怨恨记在心里,当你比他弱小,他会肆无忌惮的攻击你。而当他们心情好的时候,他又罔顾边界意识,会控制干涉你的个体性,所以跟人格障碍患者相处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
在我看来是介于心理问题跟精神问题之间的一个状态,更具隐蔽性,所造成的伤害也会更加让人措手不及。那如何才能更有个这样的人相处了:
在意识疗法里面提到了两个步骤,第1个步骤,就是和光同尘。其实在我们古代就有了君子群而不同的说法,不要想着去改造一个人或者想着去帮助他们,尽管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往往所造成的后果不是你所能控制得到的。我们要像看着光线当中的尘埃一样,接纳他们,宽容他们。不要跟他们做情绪上的对抗。
第2个步骤一定要坚守自己的边界意识。如果你没有守住自己的边界意识,就好像你在邀请他侵犯你的边界,那么他们就会得寸进尺,毫无收敛。很多家暴就是因为这样产生的。
普遍认为人格障碍跟原生家庭有很大的关系,你会发现中科院谢雕被杀事件跟北大才子吴谢宇刺母案有异曲同工的地方。杀人者都是高学历人群,都是从小乖巧听话。从原生家庭找到问题的症结。在意识疗法里面提到,健全的人格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在包含了共情自律以及轻而易举获得幸福的能力。
人格障碍的12种类型:
1)循环型人格障碍:较多见于女性。循环型人格障碍以心境良好和悲伤交替出现为特征。心境良好进他们精神振奋,充满信心,热情而好交往,但做事有始无终,常作出大量的计划,而很少付诸于行动或坚持到底。而悲伤时他们表现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办事无信心,寡言少语,自感精力不足,做事困难而吃力。也有部分病人是以其中一种情况为主。
2)反社会人格障碍:也称无情型人格障碍,是对社会危害最大的一类。这类人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从小就表现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小同学、违反校规。长大后旷工,常闹事,不遵守厂规和社会常规。他们脾气暴躁,感情冷酷而肤浅,无任何责任感,做事无计划,冲动好斗,具有高度攻击性,最终常触犯法律,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伤害的同时也损害了自己。他们对自身的人格缺陷浑然不知,不论做出多么损害他人的事情也没有内疚和羞惭感。
3)偏执型人格障碍:较多见于男性。这类人固执,心胸狭窄,敏感多疑,总怀疑周围人对自己有敌意,傲慢,嫉妒心强,这类人易发生偏执型精神病。
4)分裂样人格障碍:这类人情感冷淡,人际关系有明显缺陷,他们常使人感觉古怪,不可理喻,不修边幅或穿戴奇特,行为不合时宜。在人群中他们孤僻,不合群,不与人交往,甚至退缩,活动能力差,无进取心。这类人童年就有此类迹象,终生如此。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