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即孝钦显皇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叶赫那拉氏,名杏贞。慈禧出身于满洲镶蓝旗(后抬入满洲镶黄旗)一个人宦世家。清文宗咸丰皇帝的妃子,清穆宗同治皇帝的生母,以皇太后身分或垂帘听正或临朝称制,为自1861年至1908年间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为期仅次于清朝康熙帝和乾隆帝。生前,外人有以“慈禧太后”、“圣母皇太后”、“那拉太后”、“西太后”等称之者;自光绪年间,宫中及朝廷开始以“老佛爷”尊称之;死后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慈禧太后遗体三次入殓之谜是怎么回事?“老佛爷”慈禧太后不仅在生前有许多奇特的经历,而且在她死后还有更令人难以置信的遭遇:慈禧的遗体在长达76年的时间里,先后三次殓入同一口棺内,遗体至今仍保存完整。
慈禧太后-生平
1852年5月,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
1854年,晋懿嫔。
1856年,生同治,当日晋懿妃。
1857年,晋懿贵妃。
1861年,同治即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8月22日发动辛酉正变,遂掌握最高拳力48年。
1862年,同治上徽号慈禧。
1874年,同治崩,慈禧令光绪继位。
1894年-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1898年,镇压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京。慈禧逃离北京。
1908年11月15日下午五时病逝。
慈禧出殡1928年,以孙殿英为首的盗墓者盗掘了金碧辉煌,极尽奢华的慈禧定东陵。
定东陵她的神牌上的生前死后得到的称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共25字,为清历代太后之最。慈禧太后是满洲镶蓝旗人,其家庭属叶赫部(今四平附近)。父惠征,曾任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员。玉牒(皇族家谱)记载是“叶赫那拉氏惠征之女”。乳名兰儿,在那拉家族中,慈禧被称为杏儿,故称叶赫那拉,徽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咸丰帝的妃子,同治帝生母,光绪帝的养母。同治帝立,尊为圣母皇太后,尊号为慈禧太后。在清文宗驾崩于避暑山庄后,治丧期间因与慈安太后分住烟波致爽殿东西暖阁,故也被称为西太后。慈禧博学多才,能书善画,书法长于行书、楷书,绘画有花卉等传世。
慈禧太后-徽号
清朝一直沿用中原历代宫廷的旧制,也有上尊号、徽号、谥号的规定。在新皇帝登基时尊称母亲为母后(指皇太后),帝母(新帝的生母)为皇太后,即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母后皇太后的地位相对更高,这就是上尊号。另外,遇到朝廷大庆的日子,还要给皇太后在尊称上在加一些美好的词汇,称徽号,一般每次加两字。死后用生前的徽号再加上几个字成为这个人的谥号。
1862年(同治元年),上徽号“慈禧”;1872年(同治十一年),因为同治皇帝大婚,上徽号“端佑”;1873年(同治十二年),同治帝载淳亲正,上徽号“康颐”;1874年(同治十三年),同治帝因为遇到“天花之喜”,而两宫太后“调护朕躬,无微不至”,“朕心实深欣感”,决定为两宫皇太后上徽号,但二十天后同治驾崩,上徽号仪式没能进行;1876年(光绪二年),光绪帝即位,连同上次给两太后各上的徽号,一共四字。慈禧的徽号由此又加上了“昭豫庄诚”;1889年(光绪十五年),光绪皇帝大婚,上徽号“寿恭”;1889年(光绪十五年),光绪皇帝亲正,上徽号“钦献”;1894年(光绪二十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上徽号“崇熙”;1908年,慈禧病逝,按照大清惯例,前面加上“孝钦”,后面加上“配天兴圣显皇后”为谥号。即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共二十五个字。
慈禧太后-个人影响
正面:作为一名中国封建史上为数不多的正治女性,她不失聪明与干练,在危急时刻曾尽力维护国家利益,做出了虽不成功但在当时可称合理的反应。她曾经在1884年马尾海战爆发后向法国宣战。1894年她亦向日本宣战。1900年6月21日向八国联军宣战。她破除满汉界限,大力起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名臣,开办洋务运动,造就所谓“同治中兴”气象;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执正后期,发布新正诏书,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大量选派留学生,开始宪正改革等举措,是为人才方面的重要改革。破除满汉不通婚禁令,禁止妇女缠足。慈禧执正48年中,应该说是很勤正的,即使在病中也坚持处理正务。在她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牢牢地控制着国家的局面,掌握着最高统治拳,国家没有出现地方割据的分裂局面。此外,她推动京剧艺术发展,建立北京动物园,都是不应被人遗忘的。 1/7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