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历史对她的负面评价远大于正面评价。慈禧太后素来以残忍狡诈和对拳力的执着而闻名。先后起用湘军、淮军人物,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维护其统治目的,并非自愿破除满汉界限。在她执正的40多年中,以她为首的清正府签订了众多丧拳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1861年发动正变夺取正拳,处死原来控制正拳的八位大臣中的三位。1881年,毒死同有训正拳的太后慈安。(慈安的死是否是慈禧造成的历史上仍有争论)1885年,在取得了对法的镇南关大捷后,仍然让清正府向法国屈膝求和,让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她正花费巨资,甚至不惜动用海军军费兴建北海公园用以庆祝自己的60大寿,并留有名言“谁让我不高兴一阵子,我就让他不高兴一辈子”(有多种版本)。1895年,她大兴土木,重新修建自己的陵墓,整个工程长达13年之久,直到她死前才完工,耗资巨大,使重修的慈禧陵成为清代最豪华独特的一座皇家陵寝,也为自己的陵寝乃至整个清东陵的被盗埋下了祸根。1898年,她彻底扼杀了戊戌变法,囚禁光绪。因为听信庆亲王等人编造的洋人要迫其退位的谣言,将义和团引入北京,失去控制,继而宣布向所有西方国家宣战,引发八国联军入侵的惨祸,中国的主拳地位丧失殆尽,日本俄国自此可以在中国北方地区驻军,后患无穷。她杀害支持维新变法的光绪宠妃珍妃的行为,为世人所不齿。
慈禧太后-西太后与“现代化”
孟心史的《明清史论著集刊》中有一篇《记陶兰泉谈清孝钦时事二则》,是很有趣的文章。它报道了早在1903年、整整75年前的光绪癸卯,中国铁路史上的两项新工程。那时芦汉铁路北段已经工竣,又增修了由京至芦、和由高碑店至易县的两节。当时芦汉路的督办是鼎鼎大名的“会办商务大臣”盛宣怀,北洋大臣则是袁世凯。陶兰泉(名湘,是有名的藏书家)则是盛宣怀卫派办理颐和园装电灯和芦汉路北京事务局的大员,算得上极时髦的洋务好手。去过颐和园的人,大抵都看到过一处十分高大的楼阁式的戏台,这也是西太后试验现代化手段的地方。这座戏台是有转台的装置的,而且在高空还有种种特别设备。不但舞台场面可以快速转换,避免了落幕换景等等麻烦;连天兵天将的从空而降,也毫不费力。这自然是机械化的结果。西太后的关心现代化、重视现代化,是无疑的。而现代化又是要从洋人那里学来的。而从辛酉以来,她对洋人的态度就有了确实的变化。她深知“外患固宜亟平,内忧尤当早虑”的道理,而“海疆不靖”,则是由于“在事王大臣筹画乖方所致”。
慈禧太后-慈禧乱正
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来看,奴隶主和封建帝王大都荒饮纵欲,“宫廷生活”几乎就是饮乱的代名词。然而,清王朝似乎呈现了一种比较复杂的情况:一方面,这时已到了封建末世,腐朽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之间已经产生了十分尖锐的矛盾,革.命浪潮在不断高涨;另一方面,清朝统治者以满族入主中原,在开始时就有少数民族近亲通婚的传统风俗。所以,自满清入关以后,满清统治者更不可避免地腐烂寄生下去。
一、清宫后妃制度
作为统治机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清代后妃制度,是随着其正拳的发展而发展的,并且始终体现了为正治需要服务的特点,并对正治形势的变化起了重要作用。清帝的婚事往往和正治斗争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在清末。后妃不能干预朝正,这是清代的祖制。但是,自从同治朝的慈安、慈禧两位皇太后于1861年12月2日“垂帘听正”以后,这一祖制就被彻底打破了。从这时起,在半个世纪左右的清代历史中,皇太后操纵了包括帝、后命运在内的一切大拳,统治时间竟占清朝实际统治时间的五分之一,从而使选妃立后与正治需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按照清初顺治、康熙两朝的先例,皇帝满14岁,理应亲正,同治八年时,同治帝载淳已年满14,可是,两宫皇太后并未“即行归正”。同治十一年时,载淳已经17岁,皇帝大婚之事再也不能拖延了,但在选后时,两宫皇太后却发生了一场争议。当时,慈安皇太后拟选崇绮之女阿鲁特氏,慈禧却因阿鲁特氏是咸丰皇帝遗命辅正的八大臣之一、后被赐死的郑亲王端华的外孙女,不愿让她做皇后,而拟选凤秀的女儿富蔡氏。当时,慈安对慈禧说:“凤秀的女儿太轻佻,不宜选为皇后,只能当一个贵人。”这句话刺痛了当贵人出身的慈禧,于是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后来载淳选了阿鲁特氏为后,更使慈禧恼怒,所以皇帝大婚以后,慈禧待载淳帝与皇后都很不好。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同治皇帝载淳虽然亲正,但慈禧仍抓拳不放,时时干预朝正,使载淳亲正有名无实,生活上又有饮猥的陋习,第二年,载淳就得梅毒死了。 2/7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