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李冰带着他的儿子二郎来到成都上任时,适逢成都大平原遭遇岷江洪水之灾,“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位鱼”。当时,人民要求赶快治理岷江的呼声很高,李冰也看到了水旱灾害危害人民生活的惨状,觉得把水害转变为水利,对秦国、对蜀郡都有重要意义。为了弄清实际情况,他同二郎,邀请老农,“一起到岷江沿岸进行视察,对这一带的地形和岷江的水性做了一次详细的访问和踏看”(《李冰和都江堰》,中华书局,1959年版)。
李冰支持巴蜀人民开凿玉垒山,分水到玉垒山以东的成都大平原,以实现他们降洪减灾、引水灌田的理想。为此,他制定了详细的治水方案,并组织和领导农民在玉垒山进行凿洞、辟山。但玉垒山岩石坚硬,虽有铁锤、铁凿,工程仍然进展缓慢。于是,聪明的劳动人民利用岩石热胀冷缩原理,用枯枝、干草先把岩石烧热,然后再用冷水浇裂,从而加快了凿岩进度。李冰发现了这个好方法,大为高兴,大力加以推广,果然很快凿通了玉垒山。从玉垒山上虎头岩到山下,形成了一条宽二十米的人工水道。大家高兴地把这经过千万人艰苦劳动凿通的人工水道称之为宝瓶口。这样,被都江堰分切的岷江洪水,东面通过宝瓶口流向成都平原,称内江;西面流向岷江主流,称外江。内、外两江之下游,又按地势高低开挖成大小支渠,组成了浩瀚交叉的水网区域,于是成都平原东西两大部分都变成了既可灌溉又可通航的富饶之乡,它的灌溉面积比之战国初年魏国邺令西门豹在漳河开凿的十二渠,大过百倍以上,堪称当时中国以至世界历史上空前巨大的水利工程。秦代,它的受益面积为“溉田万顷”,上引《风俗通》说,战国时“大县几百顷,小县百顷”,万顷则有几十个县的田地。都江堰工程大致完成于公元前240年(秦王正七年),前后用时约十年之久。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说:都江堰修成后,蜀人“旱则资以为溉,雨则不遏其流。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谓之天府”。后来人们称四川为“天府之国”;民谚“四川熟,天下足”,皆与都江堰有关。
更重要的是,这个水利工程历经二千二百四五十年至今仍然在发挥巨大的灌溉效益。五

都江堰的主体工程除了鱼嘴分水提和宝瓶口,还有鱼尾飞沙堰。飞沙堰的作用为二次分洪和冲沙。
鱼嘴分沙提,为保证灌溉和航运,平时把岷江百分之六十的水量纳入内江,夏季洪水到来,为避免成都东部平原遭受洪涝,则利用都江堰鱼尾的飞沙堰把超过飞沙堰高度的洪水再次溢入外江,这就是二次分洪。因为飞沙堰建在宝瓶口的弯道处,由于内江凹、外江凸,按弯道水流原理,在飞沙堰,表层之水流向内江凹地,底层之水则流向外江凸地,而洪水中之泥沙大部分在底层,所以泥沙也随着底层之水流向外江,这就避免了宝瓶口的泥沙淤积,保证了内江水流畅通。 4/6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