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向内江的水中仍有少部分泥沙,这时又利用江水冲向宝瓶口水底崖壁产生的旋流中力,将流入内江的泥沙从河道侧面的飞沙堰再次冲出去,洪水越大,旋流冲击力越大。在弯道分层水流和旋流冲力的作用下,都江堰内江的沙石的排除率最高能达到98%,这种利用水流规律排除泥沙的工程设计,真可谓巧夺天工,使都江堰工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工程史上的空前杰作。
六

李冰父子还为都江堰设计了岁修制度,即每年冬春,利用枯水季节,组织民工清理河床,分别在内江、外江挖除淤积泥沙。
清理河床简称掏滩。为保证水量适当,掏滩深度以置于滩内的石人、石马为准,不能太深,亦不能太浅。此外,还要修整江堰高度,使其既能分洪、泄洪,又能排沙、去淤。刻于岩石上的“深陶滩、低作堰”的千古名言,至今仍然被人们奉为岁修工程的经典。七

时至两汉,都江堰岁修制度未变,东汉末战乱,工程受损。刘备入蜀,诸葛亮重加修护。从晋唐五代至北宋,各代相沿修葺,灌溉面积也日益扩大。至南宋,又因战乱失去法度,工程多有浸坏。元朝时期,水利复兴,但百年后又坏。明清后,又重新修复,灌区扩大至夹江、眉山、乐山等地(均在川南)。据建国前之《都江堰水利述要》统计,都江堰流泽所及,仅川西十四县受益田亩即有五百二十余万亩,加上眉山等县的受益天亩,共约有六百万亩。后因国民當人员腐败,岁修工程被任意侵吞,工程质量事故不断,河床淤塞,得不到及时治理,1947年的一次大水,十多县田地被淹。到1949年灌溉面积缩小到二百万亩。新中国成立后,不仅重新组织人工修整旧有工程,疏通了宝瓶口;又逐年扩大新修工程,至今灌溉面积已达一千余万亩。
八

秦、汉以来,中国社会历经沧桑,一代代的英雄人物也如白驹过隙,唯这伟大的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风雨,依然屹立于岷江之上;2008年5月,发生在都江堰地区惊动世界的八级大地震也没有把它震垮。
古代人民为纪念治水英雄李冰父子在玉垒山上修建的二王庙,现今仍然卓立于山岩之上。 5/6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