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历史故事

中国地图里暗藏的天机 以前的历史、地理知识都白学了

时间:2017-04-04 17:46:41  

  另外,稠桑原上森林的消失,也使得函谷关的天险不再。那些森林是什么时候消失的,现在已经无从稽考,但可以肯定的是,森林的消失,必然导致函谷关丧失其战略意义。

  再说潼关。

  潼关之名首见于史册,是曹操大战马超,所谓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是也。因此有理由相信,潼关始建,应该在东汉末年。

1.webp (22).jpg

  函谷关、函谷新关、潼关关系图

  潼关的地形也非常险要,它位于渭河与黄河的交汇点,春秋时称渭汭,对面就是黄河的重要渡口风陵渡。在黄河的南面,有两条河流,西面的一条叫潼水(这也是潼关得名的原因),东面一条叫远望沟,在潼水(及其支流禁沟)与远望沟之间,是一个塬,宽有两公里,高六、七百米,由于两侧常年被水流冲刷,因此峭壁陡立,非常险峻。在塬的北面就是黄河,和函谷关一样,黄河紧贴着塬体流淌,没有任何空隙,使得每个向西行进的人,都必须通过原上,而再无其他路可走。

  要登上塬,就只有一条路可以通行,叫做黄巷坂,这条路和函谷一样,南面紧靠高原,北面和黄河之间有一高岸隆起,形成了南依高原,北临绝涧的形势,中间唯一孔道,宽仅数米,也是丸泥可塞,非常险峻。这条黄巷坂,当地人也叫“五里暗门”,“五里”言其长度,“暗门”形容其险峻。我记得上世纪90年代时,央视有一纪录片《孙子兵法》,片中编导人员走访潼关,在五里暗门经过,即使在屏幕中看,其险峻也是令人心惊胆战。

  前面说函谷道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函谷道仅仅指稠桑原上的那条孔道,但广义的函谷道指的是从函谷关到潼关整个140里长的道路,这140里的道路,其起点是15里函谷,其终点就是黄巷坂这条5里暗门,都是丸泥可塞的险峻之所,可谓造物奇绝。

  沿着黄巷坂上了塬,就到了潼关。和函谷关不同,潼关并不是建在孔道的起点,而是建在了孔道终点的高原之上。

  在潼关之西,就是潼水及其支流禁沟。其中禁沟深数十米,其险峻超过了潼水,是潼关西面的屏障。然而,禁沟虽然阻断了东西,但禁沟之内仍可南北通行,当人们从黄巷坂登上塬头,经过潼关后,就由潼关南行,抵达禁沟,然后再从禁沟北上,到达禁沟与潼水的交汇点潼河沟口,出潼河沟口后,就可以沿渭水直奔长安了。

1.webp (23).jpg

  潼关形势图1

  当然,这是汉朝建立潼关时的情况,事实上,潼关和函谷关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问题,就是黄河的下切。汉朝初建潼关时,黄河紧贴着塬体流淌,要想通过只能登上高原,但随着黄河不断冲刷,河道不断加深,河床不断下降,原来的河床就会裸露出来,形成河滩,从而导致天险不再,行人从黄巷坂出来,不必再登塬,从河滩上过去就行了。如此一来,原上的汉潼关就成为了聋子的耳朵。因此从唐朝开始,就给潼关挪了地方,从塬上移到了河滩,而把原来塬上走禁沟的旧路废止了。

  由于禁沟向南可以直抵秦岭,并通向武关,倘若敌人自禁沟北上,就可以到达潼关背后,因此禁谷的防御是潼关防守的重中之重,作为潼关防守的配套,在禁谷之中建立有十二个关隘,称作十二连城,在唐朝时是禁止人通行的,禁谷的所以名为“禁”,就是这个原因。黄巢攻潼关,就是派军队自禁沟北上,绕到潼关背面,两面夹击,从而攻破的。唐军之所以疏忽了对禁沟的防守,就是因为这条沟平时禁止通行,从而形成的思维定式,忘记了这里可以通行。明朝李自成攻潼关,也是自潼关南面绕道至关后,两面夹击从而破关,但却不是走禁沟,而是走是南山的山麓。因为明朝时禁沟是一条重要道路,明军不可能不防守。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问活动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人活动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作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组织工作半年培训会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