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给大家看看齐鲁在春秋战国时的大致范围。面积要比现在山东一省要大得多。还有它最盛时的声威,青州齐鲁本地,河北河南三大区域交接交通枢纽:兖州大部。再控制淮泗。这不是和秦国一样的东西二帝,还有别的人选吗?!
这是剧本乐毅伐齐的疆域全景。当然,这时候是齐国刚吞并宋国,很快就五国伐齐。齐国过度扩张成了众矢之的。之后复国达到了它的理想疆界。
战国时三晋错综复杂的交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是大难点,我曾经研究过,韩魏易地,赵魏易地,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就这样,自秦汉之后,对这个有军事潜力、无险要地势的齐鲁,历代进行了尽可能最大化的分割治理。他想割据有所作为都难。
天下大分裂时一般作为以河北为中心的正治集团附属组成部分。大一统就被管的死死的。
但也有例外的时候,中晚唐淄青镇成为全国最大藩镇,为祸百年。
之后的时代,全国正治中心东移,长安、洛阳、南京、开封、北京。京杭运河,南北沟通。山东位于南北两个正治中心,南京北京交通必经之路。给控制的不能再死了。实在蹦达不了了,乖乖听两个老大哥的话。
综上,因为历代对齐鲁地区行正地区的规划施行分割压制正策,加上自身外无险要的特点。
齐鲁地区本身很难以在历史进程中以自己为核心根据地统治天下,说白了就是不适合做京畿,全国正治中心。
偶然的几个历史机会凭借军事潜力起家可以,比如:魏武帝借兖州之地,青州之兵起家。但发迹后,仍旧必须要把正治中心迁往河南内地,天下之中。
02:为什么秦汉以降,崤山、函谷关作为关隘的防御效应远不如先秦时期那么大,以至于后世史书上都不再怎么提及了?
文:三种不同的红色
先说说函谷道的问题。
函谷道,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
广义上的函谷道,指的是从函谷关到潼关之间长140里的道路,这条道路并不是一直狭小,事实上,它虽然非常险峻,倒也没有到“深险如函”的地步,中间也有好几个地方可以离开这条函谷道而转入他途。
真正的“函谷”,是指的狭义上的函谷道,这条道路长度仅仅15里,它其实是稠桑原上的一条裂缝。稠桑原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上的塬的地形,顶部平坦如原,但高度非常高,四周峭壁陡立,黄河从稠桑原北面流过,紧贴着原壁,所以东来的行人要进入关中,没有其他道路可以走,只能从这条裂缝通过。这条裂缝中,绝岸壁立,宽不过数米,真正的是“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鞍”。古代形如函谷关之险要,往往用一个词来形如,叫“丸泥可塞”,这四个字真不是夸张,函谷确实是丸泥可塞。
函谷关就位于这条裂缝的开口处,也就是今天河南灵宝县的王垛村。在稠桑原的东面,也就是函谷关的关前,就是弘农河(提起这条河,估计没几个人知道,但它有条支流却是大大有名,叫做断密涧,即李密丧命之所,将军犯地名啊)。今天看来弘农河水量很小,但在古代却不是这样,因此弘农河就成了函谷关天然的护城河,敌人要进攻函谷关,就必须先渡过弘农河,这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而渡过河之后,由于弘农河紧贴着稠桑原东侧而流,河岸和关城之间的只有一条狭小的窄路,无论敌人有多少兵马也无法摆开,这是函谷关又一险要之处。 6/9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