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堂到底是真有其人?还是传说中的人物?

李惠堂
现在,不少球迷谈到国足,只能是一声叹息。可要知道,在上世纪前半叶,中国却出现过一颗闪耀的巨星——世界五大球王之一的亚洲球王李惠堂。而李惠堂曾与南岸广益中学结下了一段缘分。
李惠堂,身高1米8,1905年出生于香港大坑村,梅州八贤之一。他从小爱好并苦练足球技艺,少年时代就开始崭露头角。1926年,李惠堂任中华足球队队长,在上海举办的万国足球锦标赛中率队横扫葡萄牙、苏格兰两支强队,开创了华人足球队连续取胜外国足球队的新纪元。
令李惠堂扬名的是,在马来西亚他率队11:0大胜槟城军联队,一人独进7球,并震惊球界地射穿了对方球网,从而产生李惠堂罚12码,力大无比,要踢死人的之说,以及“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的口碑。
1937年抗战爆发,重庆成为国民正府的陪都,从而成为战时中国正治、经济、文化、教育乃至体育的中心。正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1944年李惠堂率东亚足球队来到重庆。他的到来,就好比现在的C罗、梅西驾临,轰动了整个山城,令老少球迷为之疯狂。李惠堂头一个开脚就选择了南岸文峰塔下西部足球发源地——由英国皇家足球队队员陶维义创办、具有传统足球体育项目历史的广益中学,并在此进行了一场辅导性的友谊赛。当天,除广益中学师生全体出动外,还有无数球迷前来,都想亲眼目睹球王风采。
据西南首位足球健将龚锦源老人回忆:“比赛开始是由杨芳龄校长开的球,张先绪、刘惠民和我任三前锋,虽然在球王面前显得很矮小,不敌这支球性熟、脚下功夫深、比赛经验丰富的成年人队,但我们还是敢在球王面前短传配合、长传冲吊,学到一些实战经验和技术,十分难得。球王跑动不多,但几次远射和一次小角度射门给我很深的印象。比赛结束时,球王特意和我们三个小前锋握手,勉励了几句,使我们极受鼓舞。”
除此以外,李惠堂在重庆期间还发现了一个人才,并很器重——在广益中学毕业的潘国卿。此人球技娴熟,速度快、盘球稳,头脑灵活、射球多变,当时在山城有“小李惠堂”之称。李惠堂曾专门邀请他一同去昆明踢球。
值得一提的是:抗战时,李惠堂先拒绝了为日本人踢球,后又拒绝在汪伪正府任职,闪光出他的民族气节。在大后方的峥嵘岁月,李惠堂全力以赴开始体育救国,巡环重庆、成都、自贡、昆明作表演赛和义赛,筹集资金款项,救剂战孤,援助难民,为抗战募捐踢球达138场,在重庆还担任了青年军体育卫员会常卫兼体育总教人,被授少将衔。
李惠堂_李惠堂-人物简单介绍
李惠堂:字光梁,号鲁卫,1905年出生于香港。上世纪早期他驰骋足坛的20多年中,曾先后领衔中国队参加1936年柏林奥运会、远东运动会、出访东南亚、欧洲和大洋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曾被德国媒体评为和贝利、普斯卡什齐名的“世界5大球王”,他一生共射进近2000个球,获得了50多个荣誉称号、100多枚奖章和120多座奖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用自己的双脚谱写了1个个传奇。
李惠堂_李惠堂-人生经历
李惠堂
李惠堂4岁那年,随母亲回到家乡居住。在那里,这个天性喜爱足球的孩子,把家门口的狗洞当成了练习射门的目标。由于家境贫寒,买不起足球,他只好用柚子当球光着脚丫子苦练,上学和放学回家的路上都盘球走路,这不仅磨练了他的意志而且提高了带球技术。经过几年的锻炼,他的身体日见壮实,球技过人。10岁左右,李惠堂回到香港。1921年考入足球运动比较普及的皇仁书院,接受了比较系统的足球训练。李惠堂球风正派,脚下功夫深。一次,他在与英国海军球队比赛时,球刚过中线,就拔脚怒射,球竟穿过好几个英国选手的人丛像精确制导的一人从后场盘球,接连晃过四5个前来阻截的对手,一直把球带到对方禁区,从容起脚,把球攻入门里。这种球艺堪与马休斯、贝利和马拉多纳相媲美。1976年联邦德国一家拳威性的足球杂志曾组织过一次评选活动,将中国的李惠堂与巴西的贝利、英格兰的马修斯、西班牙的斯蒂法诺和匈牙利的普斯卡什并列评为“世界5大球王”。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