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李惠堂已经45岁,他在香港参加埠际赛(沪港杯赛的前身),他射出的1个点球被扑中,这场比赛是他的"挂靴之战"。
李惠堂_李惠堂-国际裁判
1948年李惠堂作为教练率中国足球队参加第十四届奥运会足球赛,同年获国际足联国际裁判证书,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国际裁判资格的人。1954、1955年率中国台北队夺得第二届、第三届亚运会足球赛冠军。
1954年李惠堂当选为亚洲足球联合会秘书长。1965年,他当选为国际足联副主席,成为在国际足联获得最高职务的中国人。
1966年李惠堂担任亚洲足球协会和世界足球协会的副会长,在世界足坛享有很高的威望。1976年在联邦德国足球杂志组织的评选活动中,他被评为世界5大球王之一。1979年7月李惠堂因病在香港去世,享年74岁。
李惠堂_李惠堂-爱国抗日
李惠堂
球王李惠堂使中国人摆脱东亚病夫名,李惠堂拒绝为汪精卫效劳,多次足球义赛筹款抗日。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内地战火纷飞,整整一年又1个月,伤势痊愈后的李惠堂重披战袍,出现在香港赈济内地灾害的赛场上,雄风依旧。然而1941年12月25日,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次年春天,汪精卫为庆祝伪满建立十周年,特命外交部长褚民谊和宣传部长林柏生联名给李惠堂致电,拟派专机接李惠堂和南华足球队到南京和满洲各地巡回表演,并留在南京主持体育正务。李惠堂听了以后,他不愿意为汪精卫效劳,反对他又不行,那就走为上策。
为了避开日本人和汪伪正拳的追踪,李惠堂决定率领南华队去澳门访问,借此机会逃离香港,返回广东老家。从澳门去广东只需七个小时的钞斕,但因为天气和船舶的缘故,一路周折不断,李惠堂竟漂了将近1个月的时间,才返回广东五华锡坑老家。一路上多方朋友相助,在桂林时更是受到李济深的款待,离桂途中,他写了一首感怀诗,“世乱时虞历万难,今朝脱险向长安。桂林山水迎人笑,我正飘零意未宽。”回到家乡后,他在田野乡村过着简朴的生活,并在家门口贴上了一副对联,“认认真真抗战,随随便便过年。”在维持生计之余,李惠堂依然没有放弃他所热爱的足球,回到家乡后不久,他先后组织五华足球队和航建足球队,两次访问梅县、兴宁、韶关等地,到各地巡回比赛,推动了山乡体育运动的发展。1942年,响应宋庆龄慰问抗日伤病员,那时候黄河决堤,灾民非常多,当时国民當正府号召李惠堂举办足球义赛,义捐。韶关义赛之后就到了桂林、南宁、四川整个大后方,义赛打了138场。收入全部捐给救灾,慰劳伤兵、孤儿等之用,更留下“海角归来奔国难,名成献艺赛频频”的诗句。
李惠堂_李惠堂-人物事迹
43岁李惠堂的“挂靴”告别赛仍勇猛异常,民国时期,足球运动是1种奢侈运动,不是平民百姓都能随便参与的,当时球队所有物品都要从外国进口,包括球衣、球袜,一双好球鞋要几十块大洋,1个比赛足球要几百银元,而一场球的门票只卖几毛钱,所以球员踢一场球只发两毛钱车费。但是一家子一天的生活费也得一块大洋,所以足球队员踢球不能挣饭吃,就连球王李惠堂到了上海之后,也得先到静安寺路华安保险公司兼职养家。回到家乡之后,李惠堂也在五华粮仓做粮仓主任以及在公路处工作,才能解决一家人的生计问题,日本投降之后,李惠堂由原籍回到香港,还是效力于南华足球队。抗战胜利之后,李惠堂从内地返回香港,继续效力母队南华队。1947年秋,李惠堂率南华足球队到东南亚访问,与泰国、新加坡等国足球队比赛十场,场场告捷。
回到香港后,李惠堂参加了香港对上海的一场足球比赛,已经43岁的他仍勇猛异常,接连攻入数球,结果以五比一战胜上海队,这场比赛也成了他“挂靴”的告别赛。从1923年18岁代表中国参加远东运动会,到1947年作为队长参加最后一场比赛,李惠堂在球场上度过了25年的时间。虽然14岁便走出校门,但是他不仅能用流畅的英语发表演讲,也能用中文填词做诗,后人更为敬重他的体育道德和爱国情操,李惠堂能脚踢足球,手著文章,朋友们打趣说他是手脚万能的“怪杰”。1948年李惠堂赴英国罗佈雷受训4个星期,获得英国足球总教练的文凭,回香港后他创立了华人足球裁判会,蝉联6届主席。新中国成立之后,抗日名将贺龙做首任体育部长,写信邀请李惠堂出任中国国家队男足主教练,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成事。1951年香港丽的呼声电台聘请李惠堂做顾问,兼体育节目播音评述员。美国之音电台请他当体育评论员,不久李惠堂当选亚洲足球协会副会长,又荣膺国际足联副会长,这至今还是世界足坛上华人享有的最高荣誉。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