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烟落日孤城闭 将军白发征夫泪
宋朝的文人,喜欢根据对方的作品和人名,相互起绰号。如宋祁叫"红杏尚书"、秦观叫"山抹微云学士"、张先叫"桃杏嫁东风郎中",听起来颇为雅致。但范仲淹,却被欧阳修起了个"穷塞主"的外号,仅从文字表面来看,有点寒酸。
欧阳修为何这样称呼前辈?难道他忘了自己小时候因穷里贫困,买不起笔墨纸砚,只好用芦苇杆在地上写字的事吗?再说范仲淹可是很多文人心中的楷模:德才兼备、文武双全。说起他的德,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足以让同朝那些醉生梦死的享乐主义者羞愧不已;提及他的文采,更是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等。而最让无数热血男儿都羡慕的是他还有一段指挥千军万马的峥嵘岁月。
怎么能说他是"穷塞主"呢?这还得从范仲淹的童年说起。
01.
范仲淹最初并不叫这个名。从他记事起,别人都叫他"朱说"。因在他两岁时,父亲离世,母亲被迫改嫁朱家,继父是山东一个小县令,收入并不高,家中兄弟又多,能吃饱穿暖并读书识字已经不错了。所以他从小就知道勤俭节约。
据说他在醴泉寺读书时,周围要么是富二代要么是人二代。有一次,一公子哥见范仲淹每天晚上都熬好一锅粥,放到次日早上,看到粥凝固,他便用刀划成四份,早晚各两块就着切碎的野菜吃。
富有同情心的公子哥见状,就从家里带来美味可口的饭菜放到范仲淹面前,但他坚决不吃。并非是强烈的自尊心作崇,而是因为这个理由:若吃了好的,怕以后就不习惯喝粥吃野菜了。
这就是"划粥断齑"的传说,很励志。人的生活从俭朴到奢华很容易,但反过来就难了。年少的范仲淹有如此见识和品质,难怪后来拜相封候。
1015年,他以"寒儒"出身高中进士,被派往广德当慕僚。走入人场的他并沒有因此而忘本,而是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习惯。在广德任满离职,临行时竟然沒有盘缠,只好卖掉车马。这让一边享乐一边还振振有词的宋祁,情何以堪?
一心为公,两袖清风,死后竟"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意思是入殓的时候连衣服都没有,子女也没有钱为他安葬。也许你会说,这不过是宋人故意美化,想要树立一个道德标杆罢了。因北宋人员的俸禄在历朝中是最高的,范仲淹后来还人至副宰相,怎么可能这么寒酸,他挣的钱都上哪呢?
一方面,范仲淹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地方任基层人员,人衔并不高,即使后来做参正,也不过两年时间。再加之他清正廉明,又喜欢扶贫救困,估计家产也并不丰厚。如在应天书院任教时,虽薪水很少,却经常请贫困的学生来家里吃饭,并常年资助贫困生孙复,还帮他找到一份勤工助学的岗位。在陕西为人时,看见一读书人死了,沒有钱安葬,他连忙拿钱为其买棺材和坟地。
另一方面,他又把仅有的家产用来感恩范、朱两家。1049年任杭州知州时,他为范氏一族购买良田千亩,又建造占地200亩的义宅,并在宅内开办学校,资助范氏子弟读书。对于朱家,也是不忘二十余年的养育之恩,于1045年,为朱父买地四顷三十六亩(一顷等于100亩,共计436亩)。
显贵发达之后不忘本,尽自己所能帮助族人,让他们免受饥寒交迫,并让后代接受文化教育,而自己却过着异常俭朴的生活,一点也不铺张浪费。除非请客,否则不吃两种荤莱,即使儿子娶媳妇布置新房,都不能用罗绮做纬幔。舍弃物质上的享乐,追求精神上的富有,通过救助别人获得内心的幸福,这代表了善的最高境界,古今往来,这样的人并不多。
02.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