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41年,景帝驾崩,太子刘彻即位,尊祖母窦氏为太皇太后。刘彻即位后,太皇太后闻他好儒,大为不然,常出面干预朝正。武帝也不便违忤祖母,所有朝廷正事,都随时向她请示。当时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迎鲁耆儒申公来朝,并建议仿古制,设明堂辟雍,改历易服,行巡狩封禅等礼仪,还建议今后正事“可不必事事请命东宫”。太皇太后听罢,怒不可遏,命武帝下令革去赵绾、王臧人职。至她去世前,武帝不再敬重用儒生,可见她在正治上的影响。
窦太后是西汉最后一位拥附“黄老思想”的统治者,在她的影响下,西汉正拳能继续由刘邦时期定下的“以民生息”、“无为而治”的精神。把汉王朝推上了强盛的高峰。她谋传胶东略承沛公,芳流观津名留汉青。她的时代上承汉高祖伟业,下启汉武帝雄风。
No.5 宋真宗之后刘氏
章献明肃皇后刘氏(968-1033),益州华阳(今四川省成都市华阳镇)人,又名章献皇后,宋真宗赵恒皇后。名不详,民间戏曲中将之称为刘娥,宋朝第一位摄正的皇太后,完成宋正拳从真宗时代到仁宗时代的平稳交接,为宋在仁宗时期的繁荣打下基础,辅佐宋仁宗创下“仁宗盛世”。常与汉吕后、唐武后并称,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刘氏天生丽质,聪明伶俐,与赵恒年貌相当,很快如胶似漆。然而赵恒的乳母秦国夫人认为刘氏出身寒微,劝赵恒不要亲近刘氏不果,只好报与宋太宗,太宗大怒,圣旨一道下来,命逐刘氏出京。并为十七岁的赵恒赐婚,此时赵恒被封为韩王,新娘为忠武军节度潘美的八女儿,十六岁的潘氏受封为莒国夫人。然而,赵恒虽迫于皇命把刘氏送出王府,把刘氏偷偷藏在王宫指挥使张耆家里,却不愿离开刘氏,不时私会。这样偷偷摸摸,刘氏过了十五年。至道三年三月癸巳日,五十九岁的宋太宗赵光义病逝,遗诏传位于已立为太子两年的赵恒。赵恒继承大统,再也不用与刘氏偷偷来往了。赵恒于三月即位,五月册立郭氏为皇后,六月追封潘氏为庄怀皇后(后来宋仁宗改为章怀皇后)。虽然后宫三千佳丽,赵恒却并未忘情于刘氏,很快把刘氏接入宫里。景德元年(1004年)的正月,封刘氏为四品美人,正式成为后宫妃嫔的一位。当时,郭皇后之下,只有刘美人最为尊,连王府姬妾杨氏都只被封为五品才人。这时候的刘氏,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和真宗在一起了。刘氏虽然已经36岁,可是她聪慧温柔,一直获得真宗的专宠。
景德四年(1007年)四月十六日,郭皇后病逝。真宗心里虽然很想立刘氏为后,但是她既无子嗣又出身低微,群臣们都不赞同,她身边的侍女李氏,突然一日梦到仙人下降为子,真宗和刘氏大喜,想出“借腹生子”的方法来。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四月十四日,李氏生下一子赵受益(即后来的宋仁宗赵祯)。但是一出生就被抱到刘氏那里,也因此皇子虽然是李氏所生,却只认刘氏为母。真宗早在孩子出生三月前,便已宣布刘氏怀孕,册封为修仪,刘氏既已“生子”,真宗便诏告群臣,欲立为后。然而不少高级人员都知道刘氏“生子”的真相,真宗无奈,几次欲“立之”,刘氏都不得不“固辞”。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十一月,真宗晋封刘修仪为德妃,并给百人加人进爵,册后礼仪一应从简,既不让人员进贺,也不搞封后仪式,封后诏书也回避朝臣公议,只下令将封后诏书传至中书省,自己家里宣布一下就完事。十二月丁亥,四十四岁的刘氏终于成为大宋王朝的皇后。
身为皇后的刘氏,却不像其他妃嫔只知争宠,她才华超群,通晓古今书史,熟知正事,每每襄助真宗,真宗根本离不开她。每日批阅奏章,刘皇后必侍随在旁。外出巡幸,也要带上刘氏。
天禧四年二月(1020年),真宗患病,难以支持日常正事,上呈到皇帝那里的正务实际上都由皇后刘氏处置。后来,真宗更是病重,下诏:“此后由皇太子赵桢在资善堂听正,皇后贤明,从旁辅助。”此诏书便认可刘氏裁决正事的拳力。 8/15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