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历史故事

张仲景简介 张仲景是什么圣

时间:2017-07-14 17:09:52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正史无传,生卒年及生平不详,经后人考证,约生于东汉和平元年(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他写作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喻嘉言称此书:“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那么,你知道张仲景是什么圣吗?

张仲景是什么圣

  张仲景是什么圣

  张仲景(约150-219),名机,东汉末年南阳郡涅阳人。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因此后世又有称张仲景为“张长沙”者。

  张仲景从小好学,博览群书,年轻时曾跟从同郡名医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与临床实践,最终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一代名医,并且着有《伤寒杂病论》一书,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张仲景本人也被后世尊崇为“医宗之圣”。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连年战乱,天灾频仍,疫病流行,死亡枕籍,所谓“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据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记载,他的家族原有二百多人,自建安以后不到十年间,就有三分之二染病身亡,其中死于伤寒的竟然占到十分之七。如此残酷的现实,促使张仲景学习古代医学知识,“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参考了《内经》、《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前代医学典籍,结合个人临证之经验,完成了不朽的医学名着《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是什么圣

  张仲景的故事

  相传饺子是张仲景为了百姓不受冻伤之苦,用面皮包裹药材分发给百姓,因为形状像饺子,所以叫饺耳。据水斣了饺耳喝了汤之后,身体就会不惧寒冷,能够安稳过冬了。

  张仲景在长沙任职已满告老还乡,正值大雪纷飞的时候,寒风凛冽,大雪纷飞。在河边上,张仲景看到了很多难民冻得手脚生疮,心存不忍。在回到家乡之后,虽然他也一直在挂诊,但是心里还是纪念着那些冻烂耳朵的人。

  经过潜心研究之后,他发明了饺耳,可以去除湿气,增强自身抵抗力,其实饺耳最主要的就是里面的材料,是一些御寒的药物,他把这些东西在锅里面一直煮、捣烂,然后用面皮包裹成耳朵的形状,再用原汤将面皮煮熟。凡是吃了饺耳的人都会觉得体内有一团火焰在燃烧,再也不会将耳朵冻伤了。

  张仲景一生行医,但是医者不自医,他在冬至那天生命走到了尽头。百姓们都纪念他,他以前在长沙做人的那些朋友也来看望。他对别人说把他的棺材抬着一直从南阳往长沙走,在什么地方绳子断了,就把我安葬在哪里。

  然后人们就抬着他的棺材走啊走,一直走到了他分发饺耳汤的地方,突然绳子断了,人们都认为这是天意,于是就把他在这里安葬,然后饺耳就成了人们纪念张仲景的一种方式,虽然后世不再提及,但是张仲景确是饺子的第一创始人。

张仲景是什么圣

  著作

  1、《伤寒杂病论》(已经失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

  2、《伤寒论》,晋代太医王叔和根据自己搜寻到《伤寒杂病论》的伤寒部分的轶文整理而成。

  3、《金匮要略》,宋代王洙、林亿、孙奇等人在偶然的机会发现《伤寒杂病论》残简,将关于杂病的部分整理成册,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问活动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人活动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作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组织工作半年培训会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