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的着述除《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然而仅此一部《伤寒杂病论》的杰出贡献,也足以使张仲景成为海内外景仰的世界医学伟人。
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战乱频频,瘟疫流行,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张仲景的家族本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自建安初年以后,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死亡,其中死于伤寒的竟占十分之七。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在长沙任太守期间,他在料理正事之余,还在大堂上坐堂行医,为百姓施医诊病,挽救了许多百姓是生命。
为纪念张仲景,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或店里给人看病的医生统称为“坐堂医生”。后来,张仲景辞去长沙太守职位,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认真总结前人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广泛收集民间验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部不朽的医学巨著。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的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辩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书中还精选了三百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诊明确,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都证实有较高的疗效,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依据。不少药方都是从它发展变化而来。可以说这部医书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辩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