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年径时,绝对一个标准的“帅哥”形象,《三国志·诸葛亮传》写道,孔明“身高八尺,形细而粗,犹如松柏”,汉代一尺相当今天的市尺六寸九分,八尺就是1.84米,如此高大挺拔的身材,加上胸怀凌云志,貌若潘安美,放到现在,早让那些寻找“男子汉”的淑女靓妞们直叫“帅呆、酷毙”了,不晕倒一大片才怪呢,因此当时就有“时人异焉”之说。
孔明名冠一时,向他求婚者特多,其中不乏大家闺秀,小家碧玉,然而,孔明的选择却让人们傻眼了,弃众娇于不顾,娶丑女而作妻。这位丑妇“瘦黑矮小,一头黄发”,拉出来就对不起观众,影响市容市貌,让时人费思量难理解,甚至有好事者编成谚语加以嘲笑:“莫作孔明择妇,只得阿承丑女。”而到了后世,人们却对此大加赞扬,说孔明不看重女色之美,能看到丑妇的心灵美,更有甚者,把那位丑妻吹捧成了一个发明家。如南宋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就载有,孔明的那位丑妻能让“数木人斫麦,运磨如飞”,二十年后北伐时,孔明用来转运军粮的“木牛流马”就是“变其制”而成的。
其实,这些都是为尊者讳的说法,因为孔明己逐步被后人神化了,而才子佳人,郎才女貌,自古就是中国的婚姻模式,人们怎么也不能接受孔明的妻子竟是丑女这一事实,可毕竟丑呀,怎么才能符合人们的这种心理呢?那只能水旙得可爱丑得有理,于是后人不惜编造一些传说故事,连丑妻也一同美化。实际上人们忘了重要的一点,孔明一生神机妙算,无论什么事,他都耍"神机"地"妙算"一番,对婚姻亦如此,他要让婚姻为自己一生理想的实现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这其实是孔明创造性智慧的最早运用和体现。
可以先看一看当年的历史风云。孔明隐居隆中,除了"躬耕农亩"维持生活外,还博览群书,广交当地士族。他虽然选择荆州为晋身之地,插下了当地地主集团之中,但他清楚,在当时条件下,要实现管仲、乐毅之志业,是-l-分困难的。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力量垄断了人位,非世家大族、名门大姓之子弟,很难踏入仕途。孔明出身门第并不高,父亲早迈,且只做过泰山郡的郡示;随叔父来到荆州居住,叔父又不幸去世。在隆中,孔明人地生疏,虽然凭过人才识得到了当地名士们的一些称赞,但与他们的关系并不稳固,在这个专讲出身、门第、等级的时代,孔明又怎能入仕去实现理想呢?
另外,当时,品评人物的风气很盛,如果能得到一个德高望众的大名士的品评,被誉者就会身价倍增。而孔明与这样的大名士并无深交,那么如何才能得到他们的品评呢?孔明毕竟是孔明,他虽不能重投一次娘胎,以让出身高贵起来,但却能紧紧抓住改变人生命运的婚姻机遇,最终为实现抱负打开了一条通道。
当时,襄阳一带是豪强大族集中的地方,有名的大族有庞、黄、蒯、蔡、马、习等。刘表当年就是依靠蒯、蔡两家的势力进驻襄阳,在荆州站住脚的。孔明的足智多谋在其婚姻安排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把大姐嫁给了蒯家的儿子,二姐嫁给了荆州地主集团中颇有名望的首领人物庞德公的儿子,又为弟弟诸葛均礼聘荆州地主集团中在南阳地区数得着的人物林氏之女为妻。
最重要的是,孔明娶了丑女黄氏。黄氏虽丑,但岳父黄承彦是“沔南名士”,又是荆州地主集团中另一位有影响的人物,岳母蔡氏出自荆州最大家族蔡家,和荆州牧刘表的后妻是姊妹。心存大志的孔明,在“鱼”与“熊掌”的选择中,明智地弃“鱼”而取“熊掌”。千载之下,吾辈对孔明的这一选择只有望洋兴叹的份儿了。
还有,孔明的亲友庞统的弟弟庞林,娶的是襄阳城南“宗族富盛,世为乡豪”的习祯的妹妹,马家的马良、马谡写信称孔明为“尊兄”,因而,孔明与襄阳六大家族都有远近不同的亲戚关系,他终于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了。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