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之后,二地相悬。虽说是三四月,谁又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红似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黄,我欲对镜心意乱。三月桃花飘零随水转,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括号中部分疑为不是卓文君所作,“百无聊赖”一段在卓文君死后数百年才出现,且当时转世这一说法并未流入中原)
司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不禁惊叹妻子之才华横溢。遥想昔日夫妻恩爱之情,羞愧万分,终于用高车驷马把妻子卓文君接到长安。这首诗也便成了卓文君一生的代表作数字诗。细细品读,其爱恨交织之情跃然纸上。
四、《白头吟》和《诀别书》
汉武帝时,司马相如在长安以一篇《上林赋》得宠,封郎人,一时春风得意,意欲纳茂陵女为妾,卓文君无法忍受,写下了后来流传于世的《白头吟》和《诀别书》。
《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蓰蓰!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诀别书》
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饮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曦,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司马相如看了大为感动,终于打消了纳妾的念头,并给文君回信:“诵之嘉吟,而回予故步。当不令负丹青感白头也。”此后不久相如回归故里,两人安居林泉。卓文君写《白头吟》使夫回心转意的故事遂传为千古佳话。
卓文君用自己的智慧挽回了丈夫的背弃。她用心经营着自己的爱情和婚姻,终于苦尽甘来。他们之间最终没有背弃最初的爱恋和最后的坚守。这也使得他们的故事千转百回,成为世俗之上的爱情佳话。
这是《西京杂记》里的传说。《西京杂记》卷三记曰:“司马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白头吟》道: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嫋嫋,鱼尾何蓰蓰。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西京杂记》不曾记下《白头吟》的歌辞,尽管《玉台新咏》收有这首汉代民歌,题名“皑如山上雪”,是否文君所作,却又是存疑。尽管文君留下的诸多文字大多被认为是后人附会,却丝毫没有阻挡明代胡应麟在其诗歌评论著作《诗薮》中,将相如和文君推为汉代夫妇并见文名的首名。
文君曾经悲吟的《白头吟》,在后世成为弃妇文学的象征。唐代王昌龄《悲哉行》道:“勿听白头吟,人间忆忧怨。”无论如何,这段插曲是以佳话作为暂结的。“相如乃止”四字,足以证明相如被文君的文字深深地打动,打消了娶妾的念头。
这看起来似乎是一则收梢完满的爱情故事了?然而,一段佳话中总是有几个然而的。那让我们再从头看起——
卓文君,汉武帝时临邛巨商卓王孙之女,十七岁寡居在家。她不仅容颜秀美,而且喜好音乐。司马相如曾是汉景帝之弟梁孝王刘武的门客,写下《子虚赋》,是个不世出的才子。梁孝王死后,司马相如回到成都,家计贫穷。他的好朋友临邛县令王吉邀他到临邛做客,他欣然前往。故事便从这里开始——
临邛的两大富人卓王孙和程郑听说县令推崇相如,就为相如举办了一次宴会。相如一到,天人般的风采举座倾倒。酒酣,王吉请相如奏琴。相如推却,王吉坚请,相如终于弄琴一回。至于是何曲目挑动了文君的芳心,以严谨著称的太史公倒并未记录下来。只说文君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她的迟疑和顾忌,相如竟似清楚,他用重金买通了侍女以通殷勤。这个殷勤是如何通法不得而知,反正心意一旦通达,文君便再不犹豫,她连夜奔到相如的客舍,两人星夜兼程去了成都。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