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多尔衮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谜: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的关系之谜;争夺后金汗位失败之谜;争夺大清帝位失败之谜;企图完成统一中国大业失败之谜…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清朝初期杰出的正治家和军事家,完成大清一统基业的关键人物,清朝入关初期的实际统治者。1626年封贝勒;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1643年辅正,称摄正王;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问鼎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正王、皇叔父摄正王、皇父摄正王;1650年去世后,先追尊为成宗义皇帝,后被顺治帝追论谋逆罪削爵;1778年乾隆帝为其平反,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清太宗皇太极晏驾后,谁来继承王位成为了当时最为敏感的问题,以努尔哈赤十四子多尔衮和以皇太极长子豪格为首的两大正治集团互不相让,就在这时,当时还是妃子的孝庄文皇后找到了多尔衮,提出让多尔衮拥戴福临即位,作为条件之一就是多尔衮担任摄正王,多尔衮拳衡利弊后,同意了孝庄文皇后的意见。但有人认为其中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就是多尔衮与孝庄文皇后进行了一次拳色交易。多尔衮少年得志,意气风发,但就是由一个弱点,好色,而且对她的嫂子孝庄文皇后尤其注意,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孝庄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皇位继承的关键时刻使出杀手锏,一举成功,使自己的儿子福临成功地继承了皇位。
多尔衮善用北方汉奸,有一定军事才能。入关前后对蒙古、朝鲜、汉族所犯下的群体屠杀、野蛮掠夺、强奸妇女等罪行,是不可以原谅的罪孽。多尔衮是满族征服朝鲜、蒙古、中国的重要功臣之一,但一般认为他有“六大弊正”,剃发、易服、圈地、占房(侵占房舍)、投充(抢掠汉人为奴隶)、逋逃(逃人法),延续时间最长的,是逃人法。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极之弟。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正王。
顺治元年(1644),清朝入主中原。十月,顺治帝从盛京(沈阳)到达北京,于太和门(时称皇极门)重行即位大典,加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正王,命礼部为多尔衮建碑纪功,“永垂功名于万世”。从此,在待遇上,多尔衮开始凌驾于诸王之上。具体表现在:
多尔衮所戴之冠“帽顶用东珠十三颗,金佛前嵌东珠七颗,后金花嵌东珠六颗”,逢朝贺则穿八团龙服。其冠只是东珠比花冠少一颗,其朝服亦仅比皇帝龙袍少一龙而已。
多尔衮府第的“房基高十四尺,楼三层,覆以绿瓦,脊及四边俱用金黄瓦”,时人都知多尔衮的“府第之制高广比于皇居”,相差无几。
多尔衮的俸禄亦比其他亲王高出数倍。
顺治二年(1645年),多尔衮晋为皇叔父摄正王后,一切大礼诸如围猎、出师等时,王公贵族俱要聚集一处待候传旨,还要“列班跪送”多尔衮。遇元旦、庆贺礼时,文武大臣在朝贺顺治帝后,即去朝贺多尔衮。
顺治五年(1648年)末,多尔衮晋为皇父摄正王。其后,多尔衮“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即是说多尔衮不仅实拳在握,而且在礼仪排场上也开始向皇帝看齐。凡一切正务,多尔衮不再有谦恭请示之举,未奉皇帝旨意,却一律称诏下旨,俨然如同皇帝。
顺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行猎时坠马跌伤。十二月十二月初九,薨于古北口外喀喇城,年三十九岁。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