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历史故事

白起历史上是怎么死的 白起为什么不敢打邯郸

时间:2018-06-27 18:14:02  

  秦昭王恼怒,下旨叫白起去接替王陵拿下邯郸。令人震惊的是,白起竟然抗旨不去。更为奇怪的是,白起这等怪异的举动,反常的行为,两千年来竟没有史家学者质疑,反倒是一条声地拿《史记》《战国策》相互矛盾,漏洞百出的文字替白起辩护。

  一曰,白起反对打邯郸,邯郸打不下来,秦昭王不纳忠言,所以白起不去。这种说法根据是《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白起认为,一,邯郸易守难攻,打不下来。而且诸侯救兵很快就会赶到。二,秦军虽然在长平全歼了赵军主力,自己也死伤过半国内空。三,千里迢迢翻山越岭去攻打别人的都城,叫赵国与诸侯里应外合,必败。

  二曰,范雎作梗,延误了攻打邯郸的最佳战机,所以白起不去。这种说法的根据是《战国策·秦三》和《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说是韩国和赵国看着长平之战赵国兵败,担心害怕,就使大钱叫苏代去游说范雎。苏代就问范雎,秦国是不是马上就要围攻邯郸,范雎说是,苏代就说,不能让白起再立大功,不然他就位列三公,在你之上了。不如同意韩赵割地求和。于是范雎就去游说秦昭王,正月罢兵。

  三曰,长平之战一结束,白起就力主乘胜追击攻打邯郸,是秦昭王看着长平之战秦国伤亡惨重,决定息兵休整,贻误了战机。等到秦昭王再想攻邯郸时,白起反对,理由是赵国在长平死伤惨重,必然化悲痛为力量,不能打,打不赢,所以白起不去。这个说法的根据是《战国策·中山》

  为什么说这三种说法漏洞百出,且自相矛盾呢?

  第一,白起反对攻打邯郸的三条理由均不成立,明显是强词夺理。1,邯郸不好打,打不下来(邯郸实未易攻也)。魏惠王一朝没有你白起这等名扬四海的名将,也没有事先全歼了赵国的主力,不是也打下来邯郸了吗?2,秦军虽然全歼了赵军主力,自己也死伤过半国内空(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赵军被全歼,秦军好歹还剩一半,你说该不该乘胜追击?几十万秦国男人,还打不过一帮赵国妇孺?3,千里迢迢翻山越岭去攻打别人的都城,叫赵国与诸侯里应外合,必败(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长平之战才是“远绝河山”。而长平之战结束时,秦军已经占领了上當、太原、武安(王龁将伐赵武安、皮牢,拔之。司马梗北定太原,尽有韩上當)。黄河天险、吕梁山、太行山的阻碍已不存在。武安城在太行山以东,离邯郸只有70里,35公里,哪来“远绝河山”?又何惧“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而实际上魏无忌窃符救赵是在秦攻邯郸一年多之后。

  至于说“赵国人被杀40余万后必然化悲痛为力量”,则是典型的书呆子唯心主义扯淡。南京大屠杀中国被人杀了30万,怎没化悲痛为力量,奋力一击把小日本打回老家?结果是抗战八年,最后是靠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还有两颗原子弹,这才光复本土。

  第二,范雎从中作梗没有时间。根据《本纪》和《列传》的记载,长平之战还没有完全结束,秦军还在忙于占领太原、武安时,秦昭王就已经下令攻打邯郸。四十八年“其十月,五大夫陵攻赵邯郸”。“四十八年十月,韩献垣雍。秦军分为三军,武安君归,王龁将伐赵武安、皮牢,拔之,司马梗北定太原,尽有韩上當。”《战国策》鲍本在“秦攻邯郸”处,亦明确有“四十八年十月”字样。所以赵国、韩国合谋请人游说范雎,范雎再游说秦昭王从中作梗,没有时间。

  第三,退一万步讲,就算秦昭王要“息民缮兵”,决定长平之战后不打邯郸,就算范雎从中作梗耽误了趁胜追击攻打邯郸的时机。按照司马迁的描写,长平之战刚刚结束,韩、赵两国就商定要割地求和。这得通过电话会议,派使臣往来商议坐飞机恐怕都来不及。双方决定邀请两不相干的苏代去游说范雎,苏代也同意了,这也得是电话沟通才来得及。苏代到邯郸拿了钱,然后去咸阳游说范雎,这得坐飞机,牛车马车好几千里,猴年马月。苏代到了秦国,范雎不避叛国的风险,不仅泄露了秦国马上就要攻打邯郸的军事机密,而且立刻同意,赶紧去说秦昭王。秦昭王也放着消灭中原诸侯大国的丰功伟绩不要,立刻同意了,立刻下旨秦军停止前进。退一万步讲,就算这些事情真的成立。现在秦王改主意了,要你白起去打邯郸,就算是延误了战机,就算是明知邯郸打不下来,就算是去了一定打败仗,甚至有去无还,你白起就能抗旨不去吗?不能。无论是军人的职责,还是你那颗项上人头,白起都不能不去,不敢不去。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问活动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人活动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作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组织工作半年培训会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