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燃放鞭炮
自从一千多年前,大概战国时期吧!某些不安分的古人,在无意中炼丹时发明了火药。随着时间的流逝,火药也在不断的改良,一直到了宋代民间艺术杂技表演,使用火药制造炮仗或爆仗等类似鞭炮的东西,鞭炮才慢慢开始传播开来。
古人也不傻,过年放鞭炮传播开来之后,也就开始在鞭炮上推陈出新。从开始的听听响,到后来燃烧颜色和起落高度等方面更高的追求,慢慢的霹雳声中旧岁除的传统观念就流传了下来。在那个没有手机刷朋友圈的年代,一群人聚在一起放放鞭炮也是一种乐趣。
06
张贴春联
五代十国时期就有了最早春联的雏形,那时候不叫春联叫桃符,那时候贴在门外是为了驱鬼辟邪。到了宋代一些文人墨客,才把现代春联的概念在民间流传开来。现在咱们过年也都还保持张贴对联的传统,不管天再冷,也无法抵挡我们贴对联和福字的热情。可能城市单元楼里贴对联还容易,农村都是大街门,贴对联绝对是个技术活,小风一刮瑟瑟发抖,每次贴完满手都还是对联上落下的红色。
古代也有春运,古人是怎么回家过年的?
据我国最早一部释义词典《尔雅》“岁名”条解释,年,在唐尧时称为“载”、夏代称为“岁”,商代称为“祀”,一直到周代才称为“年”。据此可以推出在周代出现了春节的雏形——过年,古代的春运也应该出现在这个时候。

古代受自然、礼俗“父母在不远游”等因素的限制,人口流动的数量并不大,距离也不太远,古代春运的主体也并非“外出务工人员”,而是公务人士和商人。
虽然距离跟现在相比不太远,但以当时的交通条件来说,回一趟家也是非常不方便的。
为了解决回家过年的难题,古代人府也尽量不在过年时安排公务人员外出。而外出打工者、经商人士,则会早早动身起程上路,避免延误回家时间。
 
古代也有“高速路”
“回家难”的背后实是“行路难”,解决春运矛盾,根本上是要解决交通问题。
据《汉书·贾山传》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驰道是秦国的国道,按照记载数据折算来看,驰道宽达69米,路边还栽植松树,绿化降噪,驰道类似于“古代的高速公路”。
秦代“高铁”:硬木轨路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