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到底顿悟了什么?王阳明心学的弊端!看王阳明名字,忍不住撰写一文,因为他的大作《传习录》和《大学问》不说通读但也涉猎不少,一家之言,难免肤浅,各位可各抒己见。
很多时候,很多人面对心学这样哲学问题,要么觉得深奥,要么觉得无用。或者说有心学习无从下手,其实于我而言,心学与其说是哲学,不如说是教人修心的学问,这也是心学称呼为心学关键。
心学核心在看完王阳明全集后,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话是王阳明先生临终遗言,也是他一生写照,和一生学问总结语,也是他对于世人最后教诲。
此心光明:就是心学核心精神
格物穷理,知行合一,则是心学核心架构。
先聊聊核心精神吧:
人生在世,其实是有很多很艰难险阻,就如在荆棘丛林穿行一样,看似平静却处处有暗流涌动,有诱.惑,有机遇,有危险,有困境。
而心学要教导的核心,不过是让人学会,安抚自身心灵,不存妄想,不动妄心,在此基础上才能更有理智抓住机会,规避风险,抵制诱.惑,抓住机遇。
因为,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心随物动,人随心动。
主宰身体是心灵,主宰心灵是意志,而意志本身来自欲望,欲望又来自冲动,克制欲望冲动,让心灵安静,当不为外界诱.惑所动,而又明白自己要什么时,人就能将智慧和学识发挥到最佳,进而取得期望中的成功。
简单说这是一门修心学问,这是心学核心精神。
那么核心构架又是什么,那就是心学又一核心概念”知行合一“。
这个核心构架看起来解释其实很简单,知行合一,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自己的知识和行为二元统一,二元统一结果就是最大限度发挥自己学识,而不受外界影响。
那么做起来难吗?很难!
举个容易理解例子:
中国有个臭名昭著团队,中国足球队,他们在训练时候发挥的水平和比赛中就是天壤之别,为何会有如此大差距,就是心不安定,身体和行为,受外物还有外力因素影响最后上场就成垃圾了。
他们最重要就是要学心学,做到知行合一,怎么学习,不是念经而是放松自己心态,回归最原始快乐。这也是为何米卢在中国会成功原因。那就是米卢推行快乐足球,让他们找到最初的初心。
每一个踢足球的人,内心都是因原始的喜欢,而踢球,我也是,虽然我不是运动员,后来受太多诱.惑和压力,最后往往就事得其反。诱.惑来自金钱,压力来自正绩,没有平和心境当然发挥不佳。
当大家智慧相差无几,水平相差不多时,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当然水平差距太大,那就是实力因素了。
知行合一解释完了,那么如何才能练习自己的心境?其实我也一直在学习,只能说一点自己的感悟。
在阳明先生看来,静坐、静修才能养成不动心境,那是错误滴,本人深表认同,安静只能放松,而心静的磨练,必须经历事情。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此话何解:其实有点文学素养都看的懂。
通俗说;实践出真知,所谓智慧也好,办事能力也好,都是在不断学习中不断成长,在不断遇事中不断进步。
当一个人只能在安静时候感觉不错,思想清晰,一遇事就乱阵脚,那是智慧和能力不到位,如果只知静养,却补刻意练习自己的真功夫。碰到事情就乱阵脚这就成必然。
所以人不在具体事情上磨炼自己,是做不到静亦定、动亦定,也就做不到“知行合一。”
若只爱静而不动,看起来像是个所谓的佛系青年,可是这样的人,往往无用,一遇事就会慌乱,也就不会有进步。
静时,看是收敛,实际却是放纵自己,最终也是沉沦。
所以综合来看:王阳明先生要教导我们的是,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练自己,才能真正显示自己的智慧,静中能安定,动中能安定,并充分发挥自己智慧和能力。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