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所说,静,寂,定,都不是纯粹静止,无论动静都是磨练自己,追寻本心过程。
这就是知行合一核心精神,而格物,不过是在不断学习之中提出的一种方式,一种如何进化到“知行合一”的方式而已,致知才算悟道。
“格物致知”出自儒家著作《大学》
按南宋朱夫子(朱熹)理解:这世界有统一的规律,称呼为理,任何事物都有理的存在,石头为什么是石头,那是理,花为什么是花也有理。所有一切都有理。而人类社会的理就是所谓伦理道德,这是人的本质,理就是人性。
在我看来,这是唯物主义价值观,将人束缚于理之上,于是才有朱夫子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这样话出现。
我个人很不喜欢朱夫子,而当时王阳明不知道啊,他以为这圣人之言必有道理,于是也学习朱夫子“格物”。少年王阳明就开始不停“格物”。今天“格”石头,明天"格"鱼,后天“格”蚂蚁。
就这样格來格去,一直也没弄明白,事物本质,直到有一天,他在自己家“格”竹子,就在亭子前静坐几天几夜,然后病倒啦,最后还是一无所获,他突然发现,朱夫子的道路也许有问题!这就是"守仁格竹”典故由来。
他开始明白,静坐是得不到真理的,也就是我之前说的,不实践得不到真智慧,于是他开始名山大川之旅,到处巡游实践和不同人交谈,了解真实的人心。
途中有个故事很有意思:王阳明巡游各地,来到一个寺庙,和寺庙里面最有道行的和尚辩论佛法,这是他迷途中的一次尝试,想在佛法中找寻圣人之道,辩论来辩论去,有道高僧第二天居然离开寺庙回家啦。
原因不过是他说的一句话,你想家吗?你想娘吗?这话一举击中高僧内心,那就是思念,那才是和尚真实的初心。
从此,王阳明开始明白,掌握人心的道理才是所谓圣人之道,而不是掌握事物的道理,而人心规律和事物规律结合是二种道路,合一才是真理。
直到多年后在贵阳龙场,饱经磨难的王阳明终于想明白心学的本质,这就是“龙场悟道”。
他想明白的是什么?
就是“格物致知,致良知”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知行合一”先格物后致知,在回到本心的良知,才是内心完满。按照他话来说就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以上就是我对于心学理解,和对“格物致知,致良知”还有“知行合一”理解,关键点,实践和良知回归内心深处的向往和追求。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