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历史故事

王阳明到底顿悟了什么 王阳明心学的弊端

时间:2019-06-27 11:50:19  

  王阳明所说,静,寂,定,都不是纯粹静止,无论动静都是磨练自己,追寻本心过程。

  这就是知行合一核心精神,而格物,不过是在不断学习之中提出的一种方式,一种如何进化到“知行合一”的方式而已,致知才算悟道。

  “格物致知”出自儒家著作《大学》

  按南宋朱夫子(朱熹)理解:这世界有统一的规律,称呼为理,任何事物都有理的存在,石头为什么是石头,那是理,花为什么是花也有理。所有一切都有理。而人类社会的理就是所谓伦理道德,这是人的本质,理就是人性。

  在我看来,这是唯物主义价值观,将人束缚于理之上,于是才有朱夫子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这样话出现。

  我个人很不喜欢朱夫子,而当时王阳明不知道啊,他以为这圣人之言必有道理,于是也学习朱夫子“格物”。少年王阳明就开始不停“格物”。今天“格”石头,明天"格"鱼,后天“格”蚂蚁。

  就这样格來格去,一直也没弄明白,事物本质,直到有一天,他在自己家“格”竹子,就在亭子前静坐几天几夜,然后病倒啦,最后还是一无所获,他突然发现,朱夫子的道路也许有问题!这就是"守仁格竹”典故由来。

  他开始明白,静坐是得不到真理的,也就是我之前说的,不实践得不到真智慧,于是他开始名山大川之旅,到处巡游实践和不同人交谈,了解真实的人心。

  途中有个故事很有意思:王阳明巡游各地,来到一个寺庙,和寺庙里面最有道行的和尚辩论佛法,这是他迷途中的一次尝试,想在佛法中找寻圣人之道,辩论来辩论去,有道高僧第二天居然离开寺庙回家啦。

  原因不过是他说的一句话,你想家吗?你想娘吗?这话一举击中高僧内心,那就是思念,那才是和尚真实的初心。

  从此,王阳明开始明白,掌握人心的道理才是所谓圣人之道,而不是掌握事物的道理,而人心规律和事物规律结合是二种道路,合一才是真理。

  直到多年后在贵阳龙场,饱经磨难的王阳明终于想明白心学的本质,这就是“龙场悟道”。

  他想明白的是什么?

  就是“格物致知,致良知”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知行合一”先格物后致知,在回到本心的良知,才是内心完满。按照他话来说就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以上就是我对于心学理解,和对“格物致知,致良知”还有“知行合一”理解,关键点,实践和良知回归内心深处的向往和追求。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问活动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人活动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作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组织工作半年培训会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