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为什么要献计杀韩信?这个问题很多大家都有过论述,上述几个朋友的说法也很好。作为一个无名之徒,我自不量力,想从更深层次解读这段历史,或许会贻笑大方,拳当抛砖引玉。好了,还是从那段为人熟知的“萧何月下追韩信”说起吧。
一、英雄惜英雄
当韩信决意离开汉中,策马飞奔之时,历历往事在韩信脑海中搅其骇浪惊涛,胯下之辱的苟且,漂衣老母的施舍,亭长之妻的冷颜,还有世人的嘲讽……这个胸怀经纬,却才不得施的人杰,到底该归向何处?我相信,他是迷茫的。虽是诸侯蜂起,但以韩信之智,又怎会看不出最终将是刘项逐鹿?事项羽智不得用,从刘邦才不得施,难道庸碌真的是韩信的归宿吗?在这个命运的十字路口,萧何策马狂奔,上演着“月下追韩信”的名段,追上韩信后,他们之间具体说了什么,史书并未记载,但此时召回迷茫中的韩信,只需两句话:第一句应该是“依你我之智,不难预料汉王终得天下”;第二句是“再信我一次,我终会说动汉王,让你担任要职,富贵自不在话下”。虽隔着几千年的悠悠时空,但英雄怜英雄之情仍令人动容。
二、萧何是个成熟的正治家
萧何和刘邦的交情渊源很长,是刘邦团队的老班底,更是刘氏集团的核心成员,深得汉王信任,刘邦征战关外,关中根据地悉数交由萧何打理。萧何聪明绝顶,“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的处世哲学,至今让人叫绝;萧何洞悉民心,广施仁正,在百姓心中竖起一道丰碑。百姓对萧何的拥戴,终引来刘邦的猜忌,征战关外之时,数次派人探寻萧丞相举动。聪明的萧何明锐的察觉到了刘邦的不安,故意以势欺民,自导自演了一处“自污名声”的名戏。刘邦得知后,再次见到萧何,笑吟吟的对萧何说:“萧丞相啊,原来你是这样的人!”刘邦的笑确是发自内心,萧何的自我做贱,终于让刘邦心安,也终于让刘邦再次感觉到这个老伙计烈火般的忠诚。萧何当然聪明绝顶,但通过自污之举,和广施仁正之行,更证明他是一个成熟的正治家!对中国的男人来说,正治家三字的光环,远胜其他赞誉,可以说,这是对一个男人至高的褒奖。既然是成熟的正治家,自懂得顺应时势,自懂得利弊拳衡,自然懂“民为重”之理。
三、正治白痴韩信
韩信,军事才能天赋异禀,但正治上无知无能。天下承平,刘邦于行宫洛阳大宴群臣,当他点出“汉初三杰”之名时,以三人之智,张良和萧何定是胆战心惊,而韩信估计是有些自喜沾沾。还是张良通天彻地,未入关中就开始装神弄鬼,要追随赤仙子云游学道,示意不再眷恋人间繁华;萧何表现亦可,入定关中从不曾购置豪屋大宅;而韩信的表现,简直可用不可想象来形容,韩信到楚国后,不仅不知敛收,反而大肆张扬,每巡视属地,总有成队兵士护卫,一副不可一世,小人得志的样子。直到现在,我都能理解他的行为,他之所以耀武扬威,是要洗刷那段镌刻在内心深处的胯下之辱,是要让全楚国的人都知道:你们的眼睛瞎了!更要命的是,他还窝藏朝廷重犯。韩信要干什么?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知道韩信其实什么都不想干,但在纷繁复杂,天下初定,人心不稳的当时,刘邦会怎么想?萧何会怎么想?那个一直都深居简出的张良又会怎么想?
四、刘邦想让韩信死
当陈平问及刘邦:您的大将能抵挡的住韩信吗?您的士兵能战的过楚国的士兵吗?刘邦沉默良久,就是这段沉默,注定了韩信的归宿。韩信会反刘邦吗?这个问题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具有融奸之势,有震主之功,有反叛之力,有不世之智!刘邦对韩信是惧怕的,惧怕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才能,惧怕他耀武扬威的做派,惧怕他窝藏朝廷重犯而隐露出的居功自傲。当客观条件具备了,主观思想难道不是瞬息万变吗?谁不对那个九五之尊垂涎三尺?谁又没有雄霸天下的雄心?即使刘邦在世,勉强可与韩信一比,但刘邦百年之后,那些仁慈柔弱的刘家后代,又有谁能可与韩信一战?韩信必须死在刘邦前面,这是刘邦心中坚定的想法,虽然一再犹豫!我想,凭萧何之智,他早就猜到了韩信的结局。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