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6月,孙和妹妹孙婉随哥哥孙科一同赴美留学。孙就读于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受父亲孙中山崇高品格潜移默化的影响,孙自幼勤奋好学,成绩优异。
1913年3月,在柏克莱大学读书期间,孙不幸患糖尿病,肾功能衰竭,久医不愈,遂由她的恋人伍平一特聘医生及护士陪伴她回澳门母亲卢慕贞处继续治疗。6月,孙病情加重。那时,她的父亲孙中山先生正忙于筹备讨袁的“二次革.命”,闻讯后便于6月20日趁南下布置起义准备工作之机,赴澳门探视已不省人事的孙。由于情况紧急,孙中山当日含泪离开了女儿。25日,病魔终于夺去了孙的生命,年仅19岁。此时,孙中山正在离开香港返回上海的途中。闻悉女儿病逝的噩耗时,一心奔波于中国革.命的孙中山极为悲痛。
孙中山先生虽然身居高位,但他生活俭朴,对于至爱亲朋,亦不给予任何特拳。因此,家人为孙举行的葬礼也很简朴。
1931年,国民當中央正府准备在孙中山的家乡修建孙家坟场,孙遗骸才从澳门迁回故乡,葬在孙家祖墓翠亨村附近的谭家山坡上,墓碑上刻有“显十九世祖妣孙之墓”几个大字。其墓至今完好无损。人们难以想像到,在这个朴素无华,普普通通的墓里,竟长眠着一代伟人的女儿。
孙有一个恋人叫伍平一,据说令他们二人从相识到相恋的“月下老人”就是父亲孙中山。对此台湾学者庄正教授说:孙18岁时,中山先生将她的照片寄给伍平一,希望他们用书信常来往,以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而那时孙到美国柏克莱大学留学,只身一人,确也需要有人照顾。这个责任自然落到伍平一身上。“这对青春璧人相处久了,情投意合,遂成为形影不离、心心相印的恋人。”
据说,当伍平一在送别久病不愈的恋人孙时,还作了一首《送孙女士东归诗》,诗中充满悲伤、哀婉之情。诗是这样写的:
生平湖海飘零惯,足迹犹惭未遍寰;
异地星霜曾涉历,故乡风月待归还。
丈夫不洒临岐泪,情有儿女指上环;
桅影渡头门掩映,离人愁煞赋阳间。
次女孙婉:备受骨肉分离之苦
孙婉(1896—1979),1896年11月12日出生在异域檀香山。特别有意思的是孙婉出生月日竟然与父亲完全一样。孙婉的童年是在檀香山度过的。1907年,孙中山的哥哥孙眉在檀香山经营的农场宣告破产,只得举家迁往香港九龙,年幼的孙婉与姐姐孙跟随母亲回到香港。1910年,孙婉在母亲的带领下,再度与姐姐孙一道赴南洋与父亲孙中山团聚。
1912年夏,孙婉与姐姐一道赴美留学,进加州州立大学文学系读书。第二年3月,孙婉的姐姐不幸得了糖尿病与世长辞,这时父亲孙中山想到,孙婉一人在美读书,又没人照顾,有些放心不下,就嘱托在哈佛大学攻读正治学的王伯秋照顾一下女儿。
王伯秋是湖南湘乡人,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正治系。王伯秋留日期间,结识了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一批爱国志士,受其影响,也参加了同盟会,深得孙中山先生的器重。
王伯秋在早稻田大学毕业后赴美,进入哈佛大学继续攻读正治学。这时,正好孙婉也在加州读书,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孙婉与王伯秋由相识到相爱。1914年的秋天,他们二人终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结为夫妻。第二年,即1915年,他们的大女儿王蕙出生。当孙婉于加州大学毕业后,便带着刚出生的孩子来到了日本,在东京,他们的儿子王弘之出生。
据说,王伯秋与孙婉结婚之前,已经有了一次婚姻,并且有两个孩子。对此事,孙中山并不知晓。当孙中山得知此事后,提出除非王伯秋与原配夫人离婚,否则就坚决反对这门婚事。加之其他一些原因,这对恩爱夫妻未能白头偕老就分手了。其后两个孩子随父亲王伯秋一道回上海生活。
孙婉与王伯秋分手后,随母亲卢慕贞定居澳门。1921年3月19日,孙婉在澳门与早先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戴恩赛结婚。戴恩赛,广东五华人,1913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同年考入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前身),次年公派赴美留学,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国际法。1918年学成回国,任广州军正府外交部秘书,外交部正治组组长及外交卫员会卫员等职。 2/1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