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喝水烧开吗?古代人不知道细菌的存在为什么要烧水?说到喝水这事儿,首先必须说,千万别小看中国古人的智慧。在没有“细菌学概念”的漫长古代世界里,对“饮水卫生”的认识,中国古人不但认识得极早,更看得很深。
早在战国年间的《吕氏春秋》里,就详细论述了“饮水卫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认定“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而水质恶劣则会造成“痈疮”“甲状腺肿大”“脚肿”等病症。所以对水质清洁问题,历代古人也不敢马虎。
比如饮用水源的选择,就是慎之又慎。通常要选择“长流水”且“甚寒而清”,清初更形成了五种验水方法。汉代每年夏至,就是清理疏浚井水的日子,北魏起更开始用茱萸给水井杀毒,唐代时用屠苏酒药渣。宋代的城乡水井不但有“护井公约”,而且开始采用钟乳、雄黄等矿物质进行“混凝沉淀”。明清年间时,明矾也成了重要的“水质净化药材”,一直沿用到今天。为了让水干净,历朝历代都绞尽脑汁。
而一座座留下文明辉煌的古代城市,更是离不开水。在“城市饮水供水”方面,中国古代也一度走在世界最前面。东周阳城遗址里,就发掘出了残长32.6米的地下陶制排水管道,以及设计精密的“阀门坑”。战国楚国纪南城遗址里,长一公里的范围里分布着256座水井。
“自来水”的理念,更在许多古代城市得到实践:最晚唐代时,竹筒水槽就在西南多个城市供水。宋代时“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苏轼,就亲自为广州设计了“自来水系统”。以“五管大竹”把山泉水引入广州,让广州百姓“一城贫富,同饮甘凉”。漂亮解决了这个“宋朝国际大都市”的吃水难题。明代名将李文忠也开凿龙首渠,将泉水引入西安城,“萦绕民舍,民始得甘饮”。唐末起萧条数百年的古都西安,从此焕发第二春。
水质的安全维护,当然也是古代城市的重要大事:比如北宋整治成都金水河时,就特意加修了漕渠。这样水流进入成都城前,先在漕渠里经过净化,清洁后才进入城市。这一类的苦心,也令许多古代名城,常年以水质清洁著称。比如明代来华的外国传教士利玛窦,就在《利玛窦中国札记》里盛赞了苏州河道的水质:“清澈透明,不像威尼斯的水那样又咸又涩。”
许多名城的辉煌历史,更离不开大规模的供水工程建设,典型明清北京城。为什么明代都城北京,比起元朝“元大都”来位置还有偏离?因为元代时供应元大都饮水的“白浮泉”“积水潭”或是断流或是枯竭。所以明朝就重新改建翁山泊与玉泉山,将其与积水潭重新打通,然后水流一分为二,既给宫廷供水又通运河,形成了影响北京六百年的水利系统。清朝乾隆年间又修整了昆明湖,将其变成了供应北京的人工水库。
但尽管如此,对于许多“缺水”的地区来说,就算能解决吃水问题,“喝口好水”却还是难。还是以明清北京城为例:当时北京城有1200多口井,但水质却“苦固不可饮”。甚至在北京城“卖水”也成了火爆生意。以《北游录》形容说“车水相售”。北京城尚且如此,“井水苦”也可想而知,是许多古代城乡共有的烦恼。这种情况下,“水质清洁消毒”也就更重要。而比起前面的各类“消毒”来,更安全的消毒方法,就如李时珍《本草纲目》里所说,要把水“煮沸”,即“烧水”。
在中国古代饮水史上,“烧开水”的习惯也是历史悠久。战国年间孟子就说过“冬日则饮汤”,也就是喝热水。饮茶风气普及后,“烧开水”更是成风。一开始还是文人雅士们的专利,但最晚到宋代时,“纵细民在道路,亦必饮煎水”。即使是普通老百姓,也都明白“喝开水好”。
“烧开水”的工具,也是一代代演变。早年多是用“鼎”,宋代时出现了“汤瓶”,即专用“烧水点茶”的器具,有银制和瓷制等多种。在宋代的各类“雅集”中经常出现。明代时又出现了更普及的“铫”,有瓷质、铜质、铁制、锡制各类,形态已接近今天的烧水壶,上等的“茶铫”用于贵族士大夫的饮茶享乐,普通的“炉铫”,也用于老百姓家烧水。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