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看看明清年间的各类小说,就知“烧开水”这事儿,在民间普及更广。《儒林外史》里就有用“炉铫”来“煨了一壶茶”的情景。“烧开水”的出现频率也更多。屡试不第的周进昏倒在贡院时,就是同行朋友“到做工的那里借口开水来灌他一灌”,才算把人救醒。范进中举后同样昏倒,“几口开水灌了过去”,却是越灌越疯。可见,在明清年间的经济发达地区,无论城乡穷富,“烧开水”都还比较常见。
这些饮水问题上的“讲究”,也确实造就了古代中国,在当时条件下的健康生活方式。
但话说回来,对于古代老百姓来说,哪怕到了“烧水器具”不太贵的明清年间,“烧开水”也多是个奢侈事。十分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燃料问题:炭薪等古代燃料,整个古代史上都是价格不菲。发展到明清年间时,虽然煤炭也越发普及,但无论烧柴烧炭,都是不小的开支。比如明朝名臣杨继盛早年做秀才时,由于家里“又乏炭柴”,所以“尝起卧冰霜,而寒苦极矣”。享受优厚待遇的杨秀才,“生个火”都这么难。
而在古代老百姓生活里,“柴”就是“开门七件事”之一。在明代经济较好的松江,一百斤柴火可以卖到七分银子,相当于一口铁锅的价格。一百斤煤炭价格更能卖到一钱三。老百姓家平日生个火,基本就是“烧钱”。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大部分古代老百姓来说,“烧水”都是不易,“烧茶”“烧汤”更是奢侈。更常见的方法,也就是用“屠苏”“白矾”“杏仁”等物把水净化一下。
直到近代年间,随着“自来水”和“无烟煤”进入中国。国人的饮水条件,才更加改善起来。1907年天津卫生总局的一则示谕,更缩影了当时的“饮用水质量”:“重提一遍,凡吃喝水,须用白矾澄清,过一昼夜,烧二十分钟,方可取用……就是自来水,亦要烧开了再吃,要紧,要紧。”
科技文明的进步,历代百姓经济民生的发展,“烧不烧水”甚至“吃什么水”的一幕,就是生动浓缩。
参考资料: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吴晓煜《明代的煤炭开发》、吴鉴明《中国古代饮水卫生的观念与措施》、杜鹏飞,钱易《中国古代的城市给水》、赵盼超《宋元饮茶之用具“汤瓶”之概念与形制研究》。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