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时,同样是中央军德械师的第36师也赶到上海,和之前的四个师合编为第9集团军,全军由张治中指挥,围攻日军,后中央军张发奎带领第8集团军赶至浦东,负责杭州湾北岸,从14日到23日的十天时间里,中国军队5个精锐师近五万人对上海5千守军发动源源不断的冲锋,被后来人称作“十日围攻”。
随着日军的失利,日本军部派来越来越多的部队登陆,战役也是越打越大,中国军队从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守。
2、淞沪一战,中国军队劣势突出打仗,尤其像淞沪会战这种大兵团集结的作战,人多并不见得是优势,在一马平川的上海,到处是河流,除了建筑物,就没有什么高山峡谷和有利的地形做掩护,靠人往上填根本无法取得优势。
抗战爆发前,中国从德国引进了大量的军事装备,还引进德国军事顾问来指导部队训练,整体武器装备和兵员素养都高于早期清末新军,但是这只是老蒋的中央军嫡系才有的配备,各地方部队则是装备简陋,兵员素养堪忧。
从当时中日之间的武器装备对比就能看出巨大的差距,当年中国一个师约为11000人,步枪配3800支,轻重机枪328挺,各式火炮46门,这个等级的武器还是中央军整编德械师的配备水平。地方部队有的甚至破衣烂衫,有的地方军一个旅连一门大炮都没有,步枪还是清末的老枪,就连刺刀都配不齐,只能扛着大刀作战。
日军上海派遣军一个师团下辖四个步兵联队,一个专业工兵联队,一个重武器联队,一支重炮部队,兵员22000,军马近6000匹,步枪9500支,轻重机枪650挺,各式重炮十门,战车24辆,坦克20辆,运输车不计其数,这装备配置对中国军队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在后来1938年的万家岭战役中,中国军队为了围歼日本1万多人的二等预备役师团,调动10多万人,兵力足足是日军的十倍,这才勉强在江西北部吃下来犯之敌。另外日本在国内实行军国主义思想,全民自小就在学校进行军事训练,接受狂热的战争思想,另外日军对士兵的训练也非常的严格,全国上下都在为战争做准备,整个国家都变成一个狂奔猛进的战争机器,丧失了人性。
近战拼刺刀更是日军的强项,当年在上高战役中,中国军队在已经取得胜利的情况下,但是士兵跑到半路就跑不动了,很多人甚至处在营养不良状态下,体力跟不上,让日军残余势力回撤到后方,尤其是夜晚,中国军队更是对日军侵袭不堪其扰,因为营养不均衡,很多中国士兵患上了夜盲症。
此外,日军在黄浦江上停泊了出云号战列舰等先进军舰,主炮口径超过400毫米,射程能覆盖整个上海市区,一枚炮弹能炸平大半个足球场,而中国军队最大口径的炮才75毫米,射程几公里而已,根本打不到日本的军舰。
飞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用到战场上,在后来每一场战争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制空拳往往能左右战场的局势变化。而中国对日本,是农业国对工业化的军国主义,当时中国仅有603架飞机,能投入使用更是只有300多架,这些飞机都是进口的,而日本能作战的飞机有近3000架,他们国内为了支持战争还开足马力的在流水线生产飞机。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