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是:张骞说:“我在大夏时,见到邛崃山出产的竹杖和蜀地出产的布。我问他们是从哪里得到这些东西的,大夏人说:‘我们的商人去身毒国买来的。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大约几千里的地方。他们的习俗是定土而居,和大夏一样;但地势低湿暑热,他们的百姓骑着大象作战。他们的国土靠近恒河呢。’以我推测的地理方位看,大夏离汉朝一万二千里,在西南边。现在身毒又在大夏东南几千里,有蜀地的东西,这就表明身毒大概离蜀地不远了。现在出使大夏,要经过羌人居住的地方,路不好走,羌人讨厌我们;稍微往北,就会被匈奴抓获;从蜀地去,该会是直路,又没有干扰。”
汉武帝听后,非常高兴,认为张骞的话很对。于是有了张骞连通西南,想要找到一条通过中国大西南与身毒国及世界做生意、进行交流的“太平路”。张骞的连通在今云南中部及东部地区的滇国停留了下来,虽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对汉帝国的西南开发有很大贡献,基本上完成了汉帝国对西南地区的开拓。
后来,这条路在中国的史籍里很少提及,原因是汉帝国已经开通经由今河西走廊、新疆至中亚及其以远的丝绸之路,把世界的东方和西方连接了起来,若再去开通由身毒国去西方世界的道路,已经没有多少意义。也许,这种现实的结果和认知,直接导致了唐太宗对印度的看法。
王玄策,今河南洛阳人,唐朝人员、外交家,数次出使印度。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朝又派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一行30人出使天竺(汉代的身毒,印度),四天竺国王多派使者带着财物来,准备与王玄策一起到唐朝朝贡。为什么会有四天竺之说呢?这一点,中国史记也有记载:
《唐会要》:天竺,即汉之身毒,或云摩伽佗,或云婆罗门。地在葱岭之南,去月氐东南数千里,地方三万余里。其中分为五:南天竺,南际大海;北天竺,北距雪山,四周有山为壁,南面一谷,通为国门;东天竺,东际大海,与扶南连,但隔小海而已;西天竺,与罽宾波斯相接。中天竺,据四天竺之间。国并有王。俱以天竺为名。隋炀帝志通西域,诸国多至,惟天竺不通。武德中,国大乱,王尸罗逸多勒兵,象不解鞍,士不释甲,六载而四天竺之君,皆北面以臣之。
从这段话里,人们可以看到很多信息,首先是当时印度亦是四分五裂的状态,东、南、西、中皆臣服于北;其次是,北天竺的领地也没有越过喜马拉雅山脉,“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之南”与“北距雪山,四周有山为壁,”已经是非常清晰的地理概念。而在历史上,与中国人发生关系或者有更多联系的只是北天竺。
王玄策那次出使的运气不是很好,他们到来的时候,王尸罗逸多死了,国中大乱。王尸罗逸多先前的大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位,调动军队阻止王玄策一行,跟随王玄策的30骑兵与敌人交战,结果失败被擒获,敌人趁机劫掠四天竺国朝贡中国的财物。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