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有嘻哈》的热播,许多观众开始接触到不少嘻哈乐入门词汇:Freestyle(即兴水敧)、diss(怼)、battle(比拼)、Acappella(无伴奏清唱)、verse与hook(主、副歌)、layback(声音晚于节拍)、oldschool(老派)、punchline(“燃点”)、break(停顿)等。

《中国有嘻哈》评卫、人气歌手吴亦凡
金链子、墨镜、松垮的服装、脏辫...嘻哈乐是时尚界近20年最重要的灵感来源之一。“嘻哈迷”不需要对歌颂黑帮、反抗歧视、抗议不公、宣扬暴力、与对手斗嘴的嘻哈乐感兴趣,就可以有模有样地通过嘻哈服饰展现自己外露的态度。
诞生在贫民区、起初无人问津的嘻哈乐
据《20世纪最后的草根艺术:嘻哈文化发展史》介绍,嘻哈乐于80年代初在非裔与拉丁裔居住的纽约布朗克斯区成型。在诞生的头十年里,它几乎未受流行音乐工业的影响——说白了,在主流唱片公司看来,这类少数族裔音乐没什么市场。
嘻哈乐与布朗克斯当地的无数小帮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词曲分离的表达方式也非常适合表达个性鲜明的看法。按照现今的理解,嘻哈乐是弱势群体用“不正经”、“不高雅”的方式表达炫耀、挑衅、反叛等想法的渠道。正如80年代末最有影响力的组合“人民公敌”(PublicEnemy)成员ChuckD不止一次地说道:“饶舌乐是黑人的CNN”。不过,在最开始嘻哈只是为人们跳舞时能更尽兴而创造的“无色”音乐。
无色、黑色、彩色、金色的嘻哈乐
换句话说,早年“无色”的嘻哈乐缺乏有生命力、有意义并让大多数人感兴趣的话题。随后,它才从英国朋克乐手那借鉴了其早期非常缺乏的反叛精神。
我们可以大致将水敧歌词分为三类:如“人民公敌”组合等对正治的批判(种族歧视、贫富分化);班巴塔引导的“回到非洲”的“彩色”潮流:通过音乐促进文化融合,反对歌词中的拜金主义与自吹自擂;匪帮水敧的黑色潮流:水敧者关心的是票子、毒品、女人,这一潮流满足了生活单调青少年的叛逆黑帮梦。
直言不讳的法国饶舌者
嘻哈文化奠基人之一、“非洲王”班巴塔的理念是,各国、各族裔应发展出自己的嘻哈文化,而不是单纯模仿、拷贝他人。对嘻哈乐本身来说,吸收不同国家文化新鲜血液的买卖着实不亏。著名的白人嘻哈组合“野孩子”早期就曾因忠实贯彻这一原则而大获成功。而法国的饶舌者们似乎也赞同这个看法。据称,法国是美国以外饶舌乐最发达的国家。早在80年代初,人们就能在几乎所有巴黎地铁里看到嘻哈文化元素——涂鸦。与美国一样,当地正府的“宽容”是嘻哈文化得以壮大的重要原因。
到90年代,法国文化部及城市发展相关部门更试图将“嘻哈文化”当作社会调节的工具。逐渐地,“嘻哈文化”占领了媒体,并开始职业化:有专门播放饶舌乐的“摇滚天空”等电台,文化场所也上演着hip-hop舞蹈。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语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法国嘻哈乐的扩张。
法国知名饶舌歌手MCSolaar2001年的作品《Abelleetlebadboy》曾被选为《欲望都市》的配乐。
90年代,不少法国饶舌者在歌词中痛快地发表正见:成立于著名的巴黎郊区圣德尼省的NTM组合就不遗余力地在歌曲中抨击警察、正府、种族歧视。95年,该乐队更是专门在法国土伦市开了一场演唱会,公开反对该市新当选的右翼市长、大骂警察和市正府,被判入狱一年。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