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娱乐新闻

于丹为什么臭了 于丹北大被轰原因

时间:2018-07-14 13:42:00  

  于丹的“心得”里的说教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说当一个人被莫名其妙的暴打一顿之后,“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她不管你为什么被暴打,而是劝你消消气,赶快忘掉。这不是那些当老板的、欺压百姓的、有拳有势胡作非为的人最喜欢的一份心灵鸡汤么?难怪有些企业大批买于丹的书分送职工。

  就是这样一位传媒学教授在各种场合以国学传播者自居,被称为“学术超女”,到处讲话。于丹或许以为自己真的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学术明星,在学术、文化、艺术、体育各种各样的活动中都能成功地显露自己华丽的身影。记得以前中央台王志在采访于丹的时候问过:“能不能不去呢?”于丹回答:“我能不去尽量不去,但是不去的问题更大。……”于丹今天也许后悔那时候要听王志的话,或许不会有在北大被轰的事发生。

  有人说捧一个人和轰一个人都是非理性的,都是错误的。

  北大的确热捧过于丹,北大也把于丹轰下了台。为什么错误的都是北大学生?于丹没有被轰的理由吗?于丹的讲演错误百出,有人喜欢,有人批评。对于批评,于丹从不回应,只能让人忍受。忍受也是有限度的,过了限度就会爆发。

  北大学生的“轰”的深刻意义在于它是一个信号,它象征受众对文化认识的提高。虚假的文化繁荣不会长久,泡沫终究会破裂,真实应当回归。

  高处不胜寒,对于一个名人来说更是如此,因为是公众人物,一言一行都要在大众的视角之下,每一个行为和言语都可能会面临批评和讨论,承受的是远远超过普通人的压力。于丹本是大学教授,因为《论语》、因为百家讲坛走入大众的视野,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和讲解或许不那么圆满,不那么能够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和喜欢。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嘛。说到底于丹给自己抹黑还是因为言行上的不适宜,不走心,灌输心灵鸡汤,从最初的朴实到哗众取宠,自己给自己添戏,都导致了她的滑铁卢被大众抛弃。

于丹为什么臭了+被骂 于丹最近没动静不受欢迎的真正原因

  于丹

  大家都不喜欢于丹了,这是一个缺乏依据的说法,事实上仍然有很多人喜欢着,不仅有从以前一直喜欢到现在的,也有后来喜欢上的。从喜欢到不喜欢,从热捧到抛弃只能说是一部分人的选择和变化。

  这种变化很正常。作为群体的大众本来就是盲目和善变的,当初于丹通过强大的媒体传播力确立了经典新读的传统文化学者形象和出口成章的优质演讲者形象,让人们从传统文化陈旧、深奥、枯燥和学者高深、乏味、死板的人场印象中看到了不一样,所以一时推崇之至。而当于丹逐渐淡出公众视野,远离了大众传媒平台,其关注度和热度必然降低,于是一部分人就会慢慢忘却掉她,转而投入到对更新更热潮流的追逐中去,他们依然是媒体产品(比如现下的知识付费、IP)和所谓大师大家的拥趸。

  而在于丹走红之后,也一直面临着诸多质疑。这些质疑一方面影响了许多缺乏判断和鉴别能力的人,他们从一个潮流转向了另一个潮流,从捧于丹变成了黑于丹,对于他们而言于丹是不重要的,身处潮流才是重要的;另一方面,一些有判断能力或者愿意真正学习的人,开始自己重新反思于丹现象,慢慢修正了以往的认识和态度,于是也从追捧中撤离。前一种事实上还是跟风从众,后一种才是真正的抛弃。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于丹现象的消退是正常现象。即使于丹不再如日中天,喜欢的还是大有人在。这些人并不会去理会围绕于丹的种种讨论和批判,因为他们根本不在意那些,对他们而言于丹实实在在地具有吸引力和教导性,反而是那些批评的声音无法为其知识水平所理解。他们或者对批评选择无视或不闻,慢慢地也就变成了一种不存在,更何况发出批评的平台与于丹走红的平台完全不在一个传播能力的天平上;或者把批评视为嫉妒和吹毛求疵,甚至带有蹭热度的嫌疑,这可能都不能算作是自欺欺人,因为他们的相信是真诚的。

于丹为什么臭了+被骂 于丹最近没动静不受欢迎的真正原因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问活动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人活动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作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组织工作半年培训会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