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作为李世民对曾经跟随自己征战,或者在正事上帮助自己的功臣们的一个奖赏,很多人都认为能够进入凌烟阁的功臣都是非常厉害的人物,但是对于凌烟阁的排名,很多人却还是产生了很多的疑惑,比如排名第二位的李孝恭,他看起来似乎是躺赢的,毕竟他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尤其是战绩还不如李靖,凭什么李世民就将他排在第二位呢?李孝恭究竟是有什么过人之处,还是李世民对他和对别人不一样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李孝恭与李世民同一个宗室李孝恭的祖父李蔚,是西魏、北周八柱国之一李虎的第七子,李世民的祖父李昺则是李虎的第三子,也就是说李孝恭和李世民的关系是堂兄弟,祖父是亲兄弟,他们隶属同一个宗室。
“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自古以来血脉宗亲的观念深入人心,就连刘邦这位起于微末的草根皇帝,在登基之后也开始逐渐找机会安排自己同姓之人做王,甚至萧何也没能逃过刘邦的猜忌。所以,李孝恭排在第二名,和他的血统不无关系。
李孝恭的功劳极大,甚至能够和李世民的功劳媲美,有“北方李世民,南方李孝恭”的赞誉。在《旧唐书》中,对李孝恭的评价很高,被称为唐朝唯一能与李世民在军功上争高低之人。
“群雄竞起,皆为太宗所平,谋臣猛将并在麾下,罕有别立勋庸者,唯孝恭著方面之功,声名甚盛。”
李家宗室的能人很多,比如战功无数,能征善战的李神通;身先士卒,勇猛冲锋的李道玄;得到李世民高度认可的李道宗等等。但是这些与李孝恭相比,他们就少了独当一面,稳妥可靠的气质。李神通的败仗、李道玄的丧命,以及李道宗没有独自领兵的“代表作”,这些软肋让他们失去与李孝恭竞争的资本,虽然同是宗室身份,但是李孝恭却堪当重用,与李世民二人一南一北,奠定大唐王朝。
2、李孝恭的功劳大李孝恭的功劳大,前文我们已经提到,以他的功劳排名,凌烟阁功臣第二的排名没有任何异议,若论军功,唐朝除了李孝恭,就只能是李世民了。
每逢乱世,巴蜀都会有势力盘踞,巴蜀地区几乎是动乱晴雨表,“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定”。唐朝也不例外,巴蜀成为唐朝开国后的第一个“难题”,李孝恭在这个时候被卫以重任,让他带队攻略巴蜀。
李孝恭的对手是朱粲,这人残暴,不像是人类,他被称为“凶恶之贼”,因为他“杀 食 活 人”,因此,在李孝恭将朱粲打败,活捉了不少俘虏的时候,李孝恭手下将领纷纷表示,应该将他们全都坑杀,因为他们是一群“魔鬼”。
李孝恭没有这么做,他认为如果坑杀他们,其他城池的人便会拼死抵抗,不会投降。最终以“只斩贼首”为由,将他们全部释放。李孝恭此举,让巴蜀人看到了一个慈善的将领,觉得没必要和他拼命,纷纷投降。李孝恭也因此轻易取得巴蜀,体现了他智慧过人。
武德三年(620年),李孝恭再次向李渊献计,这一次他的目标是萧铣。萧铣自称梁王,盘踞江南富庶之地,这个钱袋子,李渊必然是要拿下,此刻李孝恭提出扫平萧铣的计策,李渊欣然同意。
李孝恭带兵进攻萧铣的时候,有一个细节让人拍案叫绝,他出征的时候,将巴蜀地区首领的子侄都收编到自己的麾下,带着他们一起斩获战功,以此来表示自己对巴蜀诸位首领的厚爱。但是此举并不简单,因为李孝恭离开巴蜀不放心,带走巴蜀子侄既是厚爱,也是掌控巴蜀的人质。
李孝恭做事,稳固后方,再图进取,这是他的一个重要风格,居安思危,也是他能够善终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孝恭兵锋一到,便所向披靡,萧铣很快就在李孝恭的进攻之下,选择出城而降,“当死者惟有我萧铣,百姓无罪,请勿杀掠”。这是萧铣出降时说的一句话,说明他算是一条汉子。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