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却井然有序,显示着此地的民风淳朴。
个子低的妇女和儿童站在最里层。
孩子们显得有些无聊,挪动着不安分的身体,想走,却被他们的母亲拉住。
女人们都很感兴趣,但凡这样漂亮的女囚,生前必然有许多风花雪月,所以她们一边认为有这样的经历死也值了,一边又觉得还是做个普通女人好。好死不如赖活着。
最外圈站着的是男人,他们在各自卖弄着之前看过的杀人场面,接着又预测今日杀人的过程有何可圈可点之处。同时,多日不见的朋友在这里碰到了,相互寒暄一阵,然后约好看完杀人到聚贤楼喝一杯,整个场面其乐融融。
老鄂面无表情地望着对面的一块斜立着的磨盘。
准确地说,那叫日规,正中的指针投下的影子,距离午时三刻还有一段距离。
03
老鄂初入行时,曾问过师傅,斩首为什么要选在午时三刻?
师傅说,午时三刻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被斩者的阴魂就不会作祟。
老鄂又问,为什么刽子手一生最多只能砍九十九颗人头?
师傅说,杀人过百,就会积成怨念,不仅自个儿死无葬身之地,更会祸及子孙。
看来,无论是制定法规的,还是执行法规的,都知道难免要有冤死人的。
被冤死的人没有提前在阎王爷那里登记备案,属于黑户,做不了人,也做不了鬼,所以就以魂的形式存在,才会积成怨念,要么到处找替身,要么报仇。
反而是那些罪大恶极之人,阎王爷早给安排好了职务,所以他们一死,就赶快到阎王爷那里走马上任去了,说不定比阳间还要风光快活呢。他们是有编制的,不敢胡来。
老鄂入行前,听说过囚犯的二八定律,就是所有的囚犯当中,罪大恶极的占八成,被冤枉的占二成。他当时不信,冤案无法避免,但绝没有那么多。
及至他入行后才明白,这个二八定律是正确的。不过人们都误解了,其实应该反过来,罪大恶极的只占两成,无辜被冤枉的要占到八成。尤其是死囚,这个比例还要倾斜一下,或许是一九,甚至是零十。
所以他有些后悔了。
他之所以选择这个行业,次要的原因是父母早亡,他又没有一技之长赖以维持生计;主要的原因是他听到了这个行业油水丰盛,活得都很滋润潇洒。
首先有底薪,这非常难得。
其次有外快,这尤其诱人。
你想想,刽子手的鬼头刀直接关乎着囚犯在死时能否不受痛苦,囚犯的家属能不表示表示?表示一分,便一分痛快,九分痛苦;表示九分,便九分痛快,一分痛苦;表示十分,便没有痛苦,直接痛快到高.潮。
咔擦一响,黄金万两,多爽的事!你爽我爽大家爽,大家爽才是真的爽!
你再想想,何人才能成为死囚?
当然是杀人的人,杀人偿命嘛。杀人的种类,无非就是仇杀、情杀、奸杀、斗杀……贫困人家的子女,活着就已很累了,还得随时提防被杀的风险,哪有余力杀人呢?所以老鄂认定,但凡被称为死囚的,肯定有钱,有钱是杀人的资本。
比如大户人家的子女,爱弄风月,历来风月是杀人的第一由头;再比如绿林好汉,打家劫舍谋财害命,钱肯定是不会缺的;还比如贪人,愿意花钱买命,当然在买不到命的时候,更愿意花钱买个痛快……
要砍掉这些人的脑袋,怎会清贫呢?
04
后来老鄂意识到,他错了,因为他误解了那个二八定律。
死囚基本都是穷鬼,大多比他还穷。
比如眼前的这位少女,就是个穷人。穷就穷吧,天下穷人何其多;可她偏巧有出众的姿色,这就不普遍了。穷加上有姿色,就多了一分被砍头的风险,就让“竟然”成了“果然”,“偶然”成了“必然”。
窦娥若是个丑陋不堪的女人,就不会有《窦娥冤》了。
不过这些穷人出身的死囚家属还是极尽所能地筹来一些钱给老鄂,不论多寡,老鄂都照单全收——这是对他被误导入行唯一的补偿,他没那么高尚。高尚是生存的最大障碍。况且他不能破了行业的潜规则,不然同行们就要挤兑他。
但他有底线,与其他同行还是有所区别的。
无论死囚的家属给了他多少钱,哪怕一分都没给,他都一视同仁,手起刀落,人头落地,绝不拖泥带水,切口也齐整,便于家属缝合。这点连师傅都佩服他,并以他为榜样来教育其他的徒弟——杀人是没错的,不认真杀人就是罪恶了。 2/8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