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爷爷去世的时候,我因为忙着工作,没能回老家为老人家送终。我至今都后悔不已。
听说,在有月光的晚上跑步,能让天上的人看见。今天晚上,月光很好,皎洁明亮,微风清凉,沁人心脾。我在月光下跑了很久,很久。爷爷,你看见我了吗?
离村子二三里的一条沟里,种满了柿子树。柿子树叶子很厚很亮,椭圆形,浓密深绿;枝叶中间,开着黄色的花,花朵不大,四小瓣,晶莹剔透,在绿叶映衬中玲珑精致。花落后,树上就结满了一个个又小又硬的青柿子。每个头顶上顶着一个小草帽,密密麻麻,颜色绿得发亮,在太阳的照耀下,富有生机。
小小的果实从青绿色渐渐变成青中带黄,然后又变成黄中带红,最后就变成了火红色。火红的柿子高高挂起在枝头,像一个个小灯笼,秋天的阳光透过稀疏的枝叶照射下来,投下长长的阴影,阴影斑斑驳驳,好像一幅优雅的水墨画。
北宋诗人张仲殊称美柿子:“味过华林芳蒂,色兼阳井沈朱,轻匀绛蜡裹团酥,不比人间甘露。”
柿子成熟后,一部分,爷爷拿到集市上去卖,一部分留下来,一部分奶奶就做成柿饼。
相传300多年前,李自成称王西安后,临潼老百姓用火晶柿子拌上面粉,烙成柿子面饼慰劳义军,很受义军将士称道。
我们最爱玩的莫过于和妹妹们在树下捡落花。柿花花期不长,一个星期左右,在树下就落满了一层黄色的花,像铺了一层地毯。我们一朵一朵,捡起完好的,用线穿起来,戴在头上,挂在脖子上,如同黄色的花环,金色的项链。走出柿树沟,我们都成了花仙子。
柿子还是青涩的时候,我们就等不及了,爬上树,循着枝叶间的缝隙,摘下一些,用软布包好,偷偷放到麦草堆里,隔几天就去看看,如果变软,就意味着柿子暖熟,能吃了。当柿子上市的时候,我们都已经不稀罕了。
当我们听着歌手李健《风吹麦浪》的歌曲时,
远处蔚蓝天空下
涌动着金色的麦浪
就在那里曾是你和我
爱过的地方
当微风带着收获的味道
吹向我脸庞
想起你轻柔的话语
曾打湿我眼眶嗯……
那一望无际的滚滚麦浪,此起彼伏,浪漫温馨,唯美纯情。
但是,农忙时节的麦田却是另一番景象。
割麦,打场,晾晒,装袋,几天时间,就要完成一年的收成。“鸡叫忙到鬼叫”就是描述农忙的光景。
割麦最苦。苦在时间紧。
俗话说:“蚕老一时,麦熟一晌。”意思就是说,蚕在一天之内就能老,麦子在一个晌午就熟透了。麦子一熟,就必须抢收。不然,起场大风,下场大雨,麦子就会倒伏,就会发芽。所以割麦就是抢麦,要趁好天,赶紧把地里的麦子割完。
割麦最苦。苦在要求高。
拿镰刀把的长短,腰弯下的度数,镰刀放的高度,都是有讲究的。腰身要弯下去,一手揽过几行麦子,一手挥起鐮刀,紧贴地皮,握刀把的手臂向后猛拽,金黃的麦子,便在鐮刀下一片片地倒下了,整齐地躺在一起。麦田里烈日炎炎,密不透风,从下田开始,身上的汗水就没干过,一天下来,腰酸背痛,蚊虫叮咬,麦芒扎身,更要命的是浑身布满红斑,疼痒难当,奇痒无比。
小孩子不会割麦,就跟在大人后头拾麦穗。当一捆一捆的麦子被挑上车子拉走后,地里会有一些遗留的麦穗。我们就挎着小篮子,开始拾麦穗。麦茬太高,就会割到脚底,手背,一天下来,篮子里没有收获多少,身上的伤倒是不少。
家里的地不多,大伯,爷爷,在地里忙,大妈和奶奶在家里做饭。到饭点了,大妈和奶奶拿着饭,父子俩到田间地头,在杨树阴凉底下,扒拉两口,喝点水,就又开始了。
白天大人们忙忙碌碌,晚上孩子们笑逐颜开。
乡村的夏夜格外迷人。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蓝色的天幕如天鹅绒般,细腻深邃,泛着光泽。空气中微微混合着些青草,粪土,麦垛的味道。萤火虫星星点点,飞来飞去,仿佛天上的星子坠落人间。呼灯闪烁,篱落稀疏,孩子们兴高采烈在田间,麦场跑来跑去,白天的辛劳烟消云散,他们忙着把捉到的蟋蟀放进玻璃瓶内,看他们斗来斗去。池塘里,小河边,蛙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似乎在说着来年的丰收。
冬天的夜晚却安静,温馨。 2/8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