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隆美尔的表现在同行和上级眼里远非无懈可击。他的直接上级——装甲司令霍特将军就在一份秘密的作战总结中认为:身为一师之长的隆美尔,在战斗中太容易凭一时的狂热行事,他对后勤补给的组织指挥存在缺陷,对别人在他所赢得的胜利里作出的贡献也没有谦逊的认识。
但产生尼采“超人”学说的德意志民族在那时似乎都偏执而狂热。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战略指导的“施利芬计划”就冲动地勾勒了德国霸占全欧的蓝图;希特勒更是一个地道的战争狂。正是在这一点上,隆美尔投合了希特勒的脾气和意志,受到器重和提拔,并被纳粹奉为狂飚突进式的“战神”。
隆美尔最初得到希特勒的青睐,是他以自己一战中的亲身经历写成的《步兵攻击》一书,在这本书中,隆美尔提出了“进攻、进攻、再进攻!”的作战原则。希特勒曾指使纳粹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对此书多次再版,风靡一时。1936年,他被提拔为希特勒卫队指挥人,从此成为希特勒的心腹爱将。二战中,“魔鬼之师”成命后,隆美尔再次将自己的战时笔记编辑成册,呈送希特勒。希特勒阅后大加赏识,亲笔给隆美尔写信说:“你应该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隆美尔得到北非的差使,也正得益于他与希特勒的这种互相投合。
北非沙漠上的坦克大战就在隆美尔这种狂热的作战思路下展开了。当时,他的非洲军只有第5轻型装甲师抵达前线,另一个师——第15装甲师按计划要到5月底才能全部到齐。但第一次得到一个重要作战方向指挥拳的隆美尔早已急不可耐。为了不让英军摸清虚实,他命令部下用木头和纸板做了几百辆逼真的假坦克,把沃尔克式卡车也装饰成铁甲金刚;卡车和摩托车在其间绕来绕去,卷起漫天尘埃。以此为遮掩,隆美尔亲自率领坦克部队向英军冲去。猝不及防的英军来不及组织防线便仓促撤退,把胜利果实留给了隆美尔。
这次战斗完美实践了隆美尔“右肘弯攻击”的战术方法,即以少部兵力牵制当面之敌,以主要力量迂回至敌纵深,回击或包围,巨大地震骇敌军的斗志,继而围歼敌军。从“魔鬼之师”时代到鏖战北非时代,隆美尔的“右肘弯攻击”屡试不爽,百战百胜。其原因在于隆美尔疯狂的进攻精神和精确的战术组织能力。但最终导致他失败的种子也埋藏其中。
在战场上,隆美尔总是冲在前面,从这辆坦克跳到另一辆坦克,在枪林弹雨中指挥作战。有时,他还会亲自为沙漠中迷路的坦克指印进攻方向,甚至有两次,他错误地为英军的坦克指出了相反的方向。但这种疯狂的进攻精神也使隆美尔一意孤行,完全不顾战略棋盘的全局。
对精确的战术组织的痴迷,也导致了隆美尔在战略上的短视。学生时代,心灵手巧的隆美尔曾经梦想成为一个工程师,由于喜欢摆弄机械且着迷于此,14岁时的隆美尔就制作了一架完整的盒式滑翔机,而且居然使它飞出了一段距离。而此时,莱特兄弟的飞机也才刚刚发明不久。这种对机械制作的爱好和专长被隆美尔应用于各方各面。他的妻子露西本不喜欢隆美尔这种过于严肃、缺乏幽默感的年轻人,但隆美尔一坠入爱河,立即一封情书接着一封情书地展开攻势,以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式终于赢得姑娘的芳心。结婚以后,隆美尔依然忠实如初,只要他们分开,就必定每天修书一封,直到最后被迫服毒自杀。隆美尔对自身形象的塑造,也达到了机械化的完美。无论军务多么繁忙、战争多么激烈,隆美尔总是要求有摄影记者随军采访,“非洲军”的“卓越战果”曾经占据了德国所有报纸杂志的重要版面,德军士兵在烈日炙烤下的坦克上煎鸡蛋的镜头曾经引起全德国人的崇拜与尊敬。而这种精确的机械化的完美转移到战术的组织运用上,在客观上成就了他既狂飙突进又狡诈凶狠的作战方法。
遗憾的是,隆美尔太迷恋于此了,而铺天盖地的黄沙既最大限度地助长了他的痴心与野心,成就了他的荣誉与威名,又最终埋葬了这一切。初战胜利后,隆美尔的野心一发不可收拾,亲自飞回柏林,游说统帅部同意他长驱直入进攻埃及。没想到,希特勒的战略重点在欧洲,在苏德战场,而对北非,希特勒只希望隆美尔能稳住隆美尔的阵脚,实施“有限的进攻”。 2/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