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玉龙烈士
陈道远烈士
昨日,记者来到松滋市新江口镇,见到了刘玉龙烈士在家乡的亲人——其姐夫夏应红。在他的帮助下,记者和远在大连的烈士妻子唐爱华通上了电话。
“我和玉龙是2001年2月24日通过部队首长介绍认识的,去年9月12日,我们领取了结婚证。”“因为他的工作忙,举行婚礼的日期一拖再拖,原定今年7月办的,可是……”
今年29岁的刘玉龙,10年前从松滋入伍,一直与大海为伴。“玉龙热爱大海,热爱潜艇事业,热爱部队生活,他这个人,胸怀就像大海一样宽广。”从小生长在大连的唐爱华说,正是这一点吸引了她。
“他平时话不多,拿结婚证时向我提了一条要求,要我好好待婆婆。我们本来商量好了,等举行完婚礼后,就把老人接到大连来住。”电话那头,唐爱华缓缓道来。
如今,刘玉龙长眠在了大海里。唐爱华说,自己最大的遗憾,是没能和爱人举行婚礼。
给父母捎喜报的兵
一张张照片展示着烈士的风采,一封封来信浸透着烈士对亲人的思念,一份份喜报记载着烈士的功绩——6日,公安县水产局陈道远烈士的家,茶几上堆满了烈士的遗物。
“儿子从小就向往当兵,报名参军时我们一点也不知情。”头发花白的陈常松向记者回忆,“1996年12月他突然告诉我们自己已经通过入伍体检的消息,怕我们不让他走,他说,保证在部队为父母争光。”
儿子没有食言。入伍第二年,一张“优秀士兵”的喜报就从部队飞回家乡。此后,每年他都被评为“优秀士兵”或“优秀士人”。
“部队真是锻炼人的地方,小时候他有些调皮,参军后他越来越懂事了。”陈常松说,这一点,从儿子的来信中可明显看出。“我只有专心学习,努力学好军事本领,才能不负首长和亲人们对我的期望。”“爸爸妈妈,你们一天天老了,一定要保重身体。”“我尽量给你们多写信、少打电话,这样既节约钱,又能锻炼我的写作能力。”……每一封来信,都像喜报一样,带给家人无尽的欢乐。
5月3日,陈道远遇难的噩耗传来,痛失惟一的儿子,夫妻俩几乎崩溃了。是社会如潮的关爱,让他们惭惭平静下来。陈常松抚摸着儿子的遗像说:“儿子为国捐躯,成为烈士,这是我们家的光荣!”记者窦昆佟建国
男人本色,持家为国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浠水县,找到烈士朱守田的二嫂蔡银萍。
朱守田兄弟三个,意外发生后,他的两个哥哥和县民正局的干部一起前往大连料理后事。
蔡银萍回忆说,1987年,朱守田正在浠水三中读高三,听说部队招考潜水员,他赶去报名,打算入伍后再报考军校,这个想法得到了二哥朱德田的赞成。入伍后,朱德田还经常给朱守田邮寄学习资料,而朱守田也不负众望,考取青岛潜艇学院圆了他的军校梦。
朱守田娶了一位大连姑娘,如今女儿已经6岁。蔡银萍语气低下来说,弟媳原来在大连一家工厂上班,后来工厂倒闭了,朱守田住在岳父岳母家,既要照顾自己的小家庭,还要赡养两位老人,太不容易了。
4年前,朱守田的父亲去世,乡下老家就剩下60多岁行动不便的老母亲及大哥。朱守田特别孝顺,每年总要寄一两千元钱回来。虽然远在大连,但朱守田不时打电话回来问候家人。“去年大年初一,他就打电话来拜年———”蔡银萍哽咽了,她低头抹着眼泪说,婆婆年事已高,我们担心她受不了打击,还没有对她讲。“我们开不了口啊!”
昨晚,记者电话联系朱守田的两名远在大连的哥哥,他们在电话那头说:“弟弟为国捐躯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记者周文峰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