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水下发射潜射导弹后,发射后的反作用力会使得在水下没有依托的潜艇上移一段距离,很容易超出潜射弹道导弹的额定发射深度,因此每发射一枚导弹后基本都需要重新进行定深。这个过程自然会加大间隔发射时间。那么根据简单的物理原理,减小出筒速度会改善这一现象,但过小出筒速度又会使得入水动作难以控制。这也是一个技术上可以不断优化的难点。
美国从北极星A-1型开始,就采用了西屋电气设计的燃气-蒸汽弹射发射,水面点火的方式。具体来讲,是以发射筒外燃气发生器产生的燃气和水形成的燃气蒸汽混合气高压作为初始发射动力,慢航速潜望深度发射,导弹自发射筒弹出出水立即点火,随后空发射筒灌入海水以平衡导弹质量。在其之后多代潜射导弹导弹都使用了这种发射方式,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也进行了诸如改用钝头水动导弹外形、加设减阻杆、继续降低出筒速度减少冲击载荷等改进,到目前形成了三叉戟IID-5系列目前发射成功率较高的弹型。
减阻杆这个还是有点意思:潜射弹道导弹水面点火的话,水下是无动力不可控的,水下考虑出筒速度和空泡产生以及载荷影响,钝头是最优的形状,但是出水了在空气高速前进,自然尖头有助于产生激波减阻。这个怎么兼顾呢,美国人就设计了减阻杆。在水下时减阻杆是收在弹头里的,在出水后升起减阻杆。非常巧妙,即兼顾了,还利用起来了钝头的多弹头高容积率的优点。
而苏联方面的早期潜射弹道导弹以继续以陆上液体导弹导弹技术来移植的思路为主,早期潜射弹道导弹以液体导弹的特性选择了热发射(湿发射)的方式。发射前首先要从专用的贮水容器中在发射筒中灌注淡水,筒内与外界压强相近时打开发射筒盖,然后导弹液体发动机筒内点火,利用导弹的自身推力出筒,在筒尾部会形成一个高压气腔来缓冲发射时产生的气体冲击力。使用这样的“湿”发射有助于解决液体火箭发动机固有的启动中需要进行一定时间预冷作业的问题,有助于缓解减少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点火时间相较固体火箭发动机较长的缺点。这也是苏联人考虑发射方式时的思路。
但这种设计也是带来了一些发射方式上的缺点:使用液体导弹加上用这种热发射,需要比固体导弹+水面发射的方式需要更多的悬挂和减震设备。还要防备液体导弹液体燃料泄露的可能,因此还需要加装自动淋喷系统。这些装置使得发射筒比固体导弹发射筒结构要复杂。当然,对应于导弹本身的密封设计自然也少不了。
当然,苏联人内部也不是没有要搞固体燃料潜射弹道导弹的呼声。实际上在1958年苏联就开始了固体燃料潜射导弹的研制,但受限于相较美国仍为较差的工艺技术,难以解决固体燃料导弹中的一些技术和燃烧稳定性问题。因此也可看到,苏联的第一款固体潜射弹道导弹SS-N-17(PCM-45)的研制从71年开始,一直做了整个70年代,80年才研制成功进行部署。SS-N-17型导弹的试验部署在677AM型(Y-2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上。该艇是在Y-1级的K-140艇进行改装。
1986年的Y-1级K-219艇的事故是给苏联潜射弹道导弹固液之争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故。在1986年10月3日,北方舰队的K-219艇在值班中6号发射筒内发生了导弹液体燃料泄露的事故。艇员随即试图将泄露的液体燃料抽出艇外,但此时燃料和氧化剂发生了混合后爆炸。从炸开的发射筒底涌入,大约4.5吨的海水灌入了第四舱室,并造成了通讯和反应堆电路短路,随后的又因为没有准确判断损害情况,封闭了相邻第三(通讯舱)、第五舱室。最终受泄露的有毒易燃气体(液体燃料与水蒸气的混合气体)的扩散影响,恶化了艇内损害程度,K-219艇员撤出艇后,K-219慢慢失去浮力最终在拖曳途中沉没。
在中间苏联依次发展了SS-N-4,SS-N-5,SS-N-6,SS-N-8,SS-N-13,SS-N-18,SS-N-23,这几款液体潜射弹道导弹。
台风级就是苏联内部固体潜射弹道导弹派搞出来的设计。装备SS-N-20型三级潜射弹道导弹。但不是三级都是固体火箭发动机——第三级是液体,前两级是固体。这是也是液体派的依萨耶夫设计局和固体派的马克耶夫设计局两家组合起来的一个设计。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