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N-20的发射方式是燃气弹射+通气气穴,水面点火的方式,因此前两个特征使得苏联的这种发射方式被称为干发射或气穴发射法。
干发射就不讲了,这个气穴发射法指的是发射中导弹的头部通过在表面设置气孔、开缝等方式向水中主动通入气体,形成气泡、气层、气腔等多相流结构。因为潜射导弹在穿越水/气界面时会受到空泡溃灭的冲击载荷,而主动对空泡进行通气可以有效的达到减阻、降载、提高流动稳定性等目的。这种技术也被称为主动通气技术。
法国的潜射弹道导弹的历程与美国是类似的,一开始就走的是固体导弹技术路线。不过开始的M-1,M-2,M-20都使用的是压缩空气弹射发射,水面点火的方式。要主要介绍的是从M-4开始的燃气弹射发射,水中点火的这一设计。
M-4潜射固体弹道导弹是有趣的是采用了水下近筒口点火的方式。具体来讲,火药燃气将导弹弹射出通后,一级发动机就立即点火了,这样来一导弹一出筒的,在水下的弹道都是可控的,起码不会发生朝鲜北极星-1型弹出去没出水就砸了艇的事故。其次在水下点火也有湿发射的一个优点:点火形成的发射气体形成的高压充尾气泡有利于缓解对导弹的冲击和振动。并且从发射筒出来的发射气体与助推器排出的火药气体连成一体并随航行体的运动而拉长。那么至导弹出水前尾空泡不会断裂,这有利于减小点火过程对导弹产生的冲击和振动。也是巧妙地解决了尾空泡的冲击载荷问题。
但这种设计的缺点在于导弹的尾罩分离困难,因为尾罩分离时间太短了,很可能发生尾罩砸艇砸下发弹的事故。
因此总结国外的发展路线,那就是
美国:固体+燃气-蒸汽弹射+水面点火
苏俄:液体+水下点火
固体+燃气弹射+主动通气+水面点火
固体+燃气弹射+水面点火
法国:固体+压缩空气弹射+水面点火
固体+燃气弹射+水下点火
我国的潜射弹道到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对潜射导弹的出入水研究和试验,在巨浪一的研制之初,就确定了使用燃气弹射,水面点火的方式。巨浪-1有些试验没有做,一些研究是不明不白的状态。在巨浪-2上是主要进行了出水试验,也延续了巨浪-1的一些设计,也有一些事故。当然,弹的整体技术水平比起美国最新三叉戟D-5系列还略有落后。这部分因为敏感的问题有点难讲,就不讲了。
潜射导弹自然还有潜射巡航导弹,本文目前只讲了潜射弹道导弹,下次有机会继续来讲潜射巡航导弹。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