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雷的确可以有效毁伤战列舰的水下部分,使其丧失动力甚至是进水沉没。但是对于那些携带鱼雷准备贴身雷击的驱逐舰、鱼雷艇来说,战列舰主炮的射程优势是不能忽略的,密密麻麻的副炮群也不是吃素的。而且驱逐舰近身暴打战列舰的情况其实可以通过系统布置护航舰艇和舰队阵型来避免。
↑而对于大口径火炮来说,一艘防护设计良好的战列舰直到二战后都还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1948年7月31日,老迈的内华达号战列舰作为靶舰被击沉。衣阿华号战列舰带领着阿斯托利亚号、斯普林菲尔德号、帕萨迪纳号轻巡洋舰,向他们的前辈连连开火。内华达号被命中至少17发406mm炮弹和数十发155mm以及更多的127mm炮弹,却依旧不沉。最后,美军只得用鱼雷攻击机将这条不屈的战列舰送入海底。
在38760m的距离上,衣阿华级重1225kg的406mm加重穿甲弹能以57°的落角、473m/s击中目标的甲板水平装甲,这是它在实战中能发挥最佳杀伤效能的情况。理论上,衣阿华的加重穿甲弹在上述情况中弹着时的动能为137,034,013(1.4亿)焦耳。
1.4亿焦耳如果换算成电能的话,大概是40度电,足够一台家用大1.5匹空调连续制冷将近12小时了。这么多能量在炮弹击中目标的一瞬间被几乎全部释放,不可谓不可怕。
但即便是这么巨大的能量,内华达号的装甲和舰体结构也扛住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内华达号是经受过两枚核弹的“洗礼”的。上图是1946年7月25日上午8时35分于比基尼环礁进行的23000吨当量的Baker水下爆炸核试验,图中水柱左侧的战舰即为内华达号。此前,在1946年7月1日上午9时,内华达号还参与了一次爆炸威力相同的Able空投核爆实验。
在挨了两枚核弹,又遭受了一番炮击之后,内华达号依旧屹立不沉。而它不过是一条普通的一战后期水平的舰队战列舰,由此也可见战列舰强悍的防护力了。
*我在另一篇问答《怎么评价二战时候的金刚级战列舰》中对比了内华达级和金刚级战列舰,对内华达号的故事和性能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去看一看。
三.来自天空的挑战——大舰巨炮的终章
1.战列舰贫弱的甲板装甲
这么厉害的战列舰,怎么就被淘汰了呢?
和重骑/步兵被火枪淘汰类似,一战以来的航空力量也有了革.命性的发展,导致攻防失衡。因此,战列舰面临的挑战并非来自海上或者水下,而是空中。
↑大口径舰炮的攻击方式主要还是直射,即攻击敌舰舷侧垂直装甲。即便击中水平甲板装甲,也有较大的落角,侵彻力会受到相当程度的削弱。因此为了防御大口径火炮攻击,战列舰舷侧垂直装甲的防护水平一般都很好,而甲板的水平装甲一般相对贫弱。
↑一般来说,战列舰甲板所需的防护面积大于舷侧,也就是说在相同防护水平下,甲板装甲的重量也大于舷侧装甲。
垂直布置的装甲对舰体结构有支撑加强作用(可以类比为房屋里的墙壁和柱子),但水平布置的装甲不仅不能承重,还会增加舰体结构的负担(可以类比为天花板)。而且,水平装甲过重会导致舰体重心过高,稳定性不足。且总重过大的装甲也会给动力系统带来压力,影响战舰的机动性。
↑以上图的衣阿华级为例,其舷侧装甲带厚达307mm,而水平装甲只有222mm。而且衣阿华级是特别强化了水平装甲防护的,更早期战列舰的甲板水平装甲一般只有104-152mm,甚至更薄。 2/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