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手曾销毁投毒证据?
但是,朱令当年的许多同学对此不能认同,他们认为:“任何犯罪嫌疑人都不会主动认罪。”
苏荟是否跟朱令中毒有关?苏荟的父亲回答很干脆:“苏荟是完全冤屈的,她是彻头彻尾的冤枉,现在更冤枉!”
对此,朱令的母亲朱明新说:“他父亲的心情我能理解,但根据我现在掌握的信息判断,我只能把苏荟列为最大嫌疑人。”
据称,1997年4月初,北京市公安局退休老公安王补曾专门找到朱明新夫妇,提醒他们作案人应具备的几个条件:在1995年2月20日至3月3日间,能接触到朱令的饮食、起居,能不使朱令察觉投毒;熟知朱令活动规律、生活习惯,掌握投毒的时机和场合;懂得铊盐毒性、毒理;可接触到铊盐;有作案动机;有异常表现。
“在王补的提醒下,我们迅速将怀疑范围缩小了。”朱明新说。她后来想起女儿在出事前曾多次向她提到过好朋友苏荟,苏荟还是在朱令的介绍下参加民乐队的。
朱明新说,她判断苏荟是“最大嫌疑人”主要有如下依据:其一,当年清华大学曾经向她证实,“苏荟是校内惟一有机会接触到铊的学生”;其二,“检验结果证明,朱令是先后两次铊中毒,而第二次中毒地点就在宿舍内”;三是他们向警方报案后没几天,朱令住过的宿舍就发生了一起离奇的盗窃案,惟一丢失的是朱令曾经用过的一些洗漱用品。“我们怀疑凶手在销毁投毒证据。”
在朱令住院不久的1995年3月底,朱令的一名女同学给吴承之打来电话,告诉他“朱令还剩下的面包,我们几个分了吃了”。“很明显,有人在销毁证据。”吴承之向记者回忆这个细节时强调。
与朱令联络过的清华一位老师也告诉他们,朱令的杯子后来在同学打扫卫生时,在宿舍床底下被发现。
朱令:11年噩梦犹未醒
2006年春节前夕,记者采访了朱令案的多名关键人,试图在这纷纷攘攘的舆情议论背后,记录最原生态的真实声音,将读者带回11年前,重新解读幕后的细节。这11年,原本健康美丽的朱令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她的父母又是如何在艰难困苦中煎熬……11年的苦难生活慢慢展现在我们面前。
同学记忆曾经美丽多才的朱令广陵绝响
1994年12月11日晚,作为清华大学民乐队成员,朱令在北京音乐厅参加专场演出纪念“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并独奏了古琴名曲《广陵散》。
朱令的同学童宇峰在2004年11月10日的文章中回忆:1994年的12月11日,我们实现了音乐爱好者的最高梦想,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了我们自己的专场演出。准备这场演出耗费了我们每个参与者数年的心血,每个人都明白,这样的演出一生只有一次。所有人的脸上都写着两个字:兴奋。
朱令那天生病了,松松的扎着长发,精神明显不好,脸色憔悴,虽然也兴奋,但话很少。朱令照例参加了大多数节目,她那天独奏的是古琴名曲《广陵散》,用的是从孙老师那里借来的百年老琴。
童宇峰那时在后台忙着帮很多人定音,没能仔细欣赏她的演奏。偶尔听到几声,觉得她那天的音色似乎有一种往日少有的深沉与寂静。
演出结束,照例在清华南门某餐厅庆祝,朱令没有参加。这时才听说她已经三天没吃饭,完全靠自己坚强的意志完成了所有演奏。
其先,大家以为她得是的一般的肠胃病,也就没有特别放在心上。谁也没有想到,那次演出竟是朱令最后一次表演。
1994年12月12日,朱令一个人跑回了家,原因是因为疼得受不了。
古琴留韵
据童宇峰回忆,当时的清华民乐队,多数是上了清华后才开始学习乐器的非特招生。寥寥几位从小就学乐器的艺术特招生,时常在排练时摆架子。朱令的出现是一个意外,因为她是头一位“主动送上门”来的、水平卓越的非特招生。那时的她留着清爽帅气的短发,身着淡乳色运动服,身材结实高大,脸上挂着自信而轻松的笑容,健康而漂亮。
2/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