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漏洞是对公众、媒体开放程度不够。此案终结之后,在社会引起强烈质疑、愤怒的情况下,法院始终三缄其口。其实,若不是对公众的质疑始终保持距离,又怎会激起人们不断探索真相的好奇心呢?越是禁忌的事情,人们的好奇心越大,这是人性不可避免的话题。既然如此,就更不该对真相遮遮掩掩。保护当事人隐私固然是法律的底线,但是这个案件显然已经涉及到公共利益,并且已经影响到司法公信力。那么,法院就应当强制公开相关内容,而不是等到5年后,等到造成特别恶劣影响才来公开。
漏洞反过来说也就是教训。陈案依然如此,无法更改,人们还是寄希望于吸取教训,以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所以,相关案件负责人与其今天在媒体接受采访试图还原真相,不如沉下心来对司法办案过程以及舆论引导中的瑕疵进行深刻反思,对涉案人员进行调查处理,提高法人的业务水平,唯有如此,才能赢得司法的公信力。
真相不叫醒恶梦就会永缠身
冬雪草
“彭宇案”真相沉睡了多年才被“叫醒”,其间,无数的“恶梦”缠身,周公无解;道德无数次“梦游”找不到回家的路……惊醒之时,“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或我反正是不信。”因为“彭宇案”已在公众心目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几乎无法抹平。轻易地相信,或者轻易的不相信,恐都不现实。这是人的心理作用,亦是人对是非判断的理性。
有一点我们应该相信,那就是有关方面没有恶意隐匿真相。媒体报道,依据当事人要求,在和解协议中增设了“双方均不得在媒体(电视、电台、报纸、刊物、网络等)上就本案披露相关信息和发表相关言论”的保密条款,从而使“彭宇案”的真相未能及时让公众知晓。经数年发酵,逐步演化为社会道德滑坡的“反面典型”,教训深刻,虽有相关司法解释可以允许当事人不公开民事调解协议的内容,但对及时公布、解析已被误读的彭宇案真相,造成了难以弥补的缺憾。
我们必须相信:真相不叫醒,恶梦就缠身。在“彭宇案”真相沉睡的几年里,凡是相关事件与案件,我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与“彭宇案”联系在一起。似乎,“彭宇案”成为“酵母”,道德话题充分“发酵”。可惜的是,发酵出来的不是道德成为“香饽饽”,而是成为了“馊馒头”。“不敢救人”或“不敢搀扶”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潜规则”。“小悦悦”就是见证,各种各样翻版的“彭宇案”就是“反证”。
我们不知道能否相信,还原“彭宇案”真相能让道德闪光?早就有人说过,“彭宇案”引发的关注,正是我们对公民道德信仰匮乏的焦虑和重建道德纽带渴望的体现。还有人提醒,当今社会正在滋生“道德不作为”的土壤,并建议要不懈地进行社会“道德资本”的积累。社会冷漠的形成,很大程度上缘于“道德资本”的不积累和道德的不作为。还原真相,必然会引发新一轮道德及法律的反思。这或是“道德资本”积累的契机,“彭宇案”的阴影退去,道德就该闪亮登场。这才是当今社会共同的道德诉求。这或是法律“搀扶”道德的契机,“道德资本”不仅需要道德的“注入”,也需要法治的“加盟”。已有地方通过立法来“保护好人”,能否在全国的层面上立法,是接下来我们所要思考与践行的。
彭宇承认碰撞,一个没有真相的真相
当“南京市卫常卫、市正法卫书脊刘志伟:不应被误读的“彭宇案”的言论发出后,即南京人方披露:彭宇承认与徐老太碰撞的时候,再一次让网络引发争论,不知道为什么当年许多事实到了今天才说,也不知道为什么人方说“一审法庭调查在找不到碰撞瞬间的目击证人时,警方在事发第一时间的询问笔录就是一个重要证据。但这份笔录被接处警的城中派出所在该所房屋维修过程中不慎丢失。”
也许,太多为什么,太多真相一直在中国被掩盖着,有些时候正如某些网友说的“我更想听听彭宇怎么说?当时办案的法人王浩怎么讲?如果一切如这位书脊所说,我就有几个疑问?1为什么徐老太的儿子被撤职接受相关处分和此案有什么关系?2为什么当时不对外公开庭审过程?2为什么长期不对外公布案情和调节的结果?”一般,有些事情,为什么总是等到N年后才开始改口呢? 5/6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